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如何防治花生病害?

如何防治花生病害?

1.花生根結線蟲病的識別與防治,又稱花生根結線蟲病。俗稱地黃病、落地病、黃苗病等。

癥狀(1)2齡幼蟲侵入花生幼嫩根尖,形成不規則根瘤。線蟲鉆入花生根部中柱,造成根液滲出和養分流失,容易引起次生病害。根結線蟲定殖取食,刺激根細胞增殖,不斷危害新根的根尖,使次生根叢生(根叢),難以吸收養分。病株生長緩慢或失綠不長,植株矮小。開花初期,葉子變黃變薄,葉子枯萎,脫落早,花小開花晚,果實少或不結果。線蟲也可侵入果殼、果柄和根部,果殼受損形成乳白色突起的小瘤。病後蟲體瘤呈棕痂樣,但少見。果梗和根莖形成葡萄狀的昆蟲瘤叢。

(2)防治方法①化學防治:長效緩釋劑播種前,可用天達菌素3000倍液或48%毒死蜱每畝200克噴入溝內,混20公斤細土,直接施於溝底播種。發病初期用天達阿維菌素3000倍液澆根。

②生物防治:淡紫擬青黴和黃萎病菌厚垣孢子能明顯減少線蟲種群,溶解其卵。

2.花生朱砂葉蟎的識別與防治(1)形態特征:雌性朱砂葉蟎背面觀呈橢圓形,體長0.42 ~ 0.56毫米,寬0.26 ~ 0.36毫米,體色為紅色或淡紅色,俗稱“紅蜘蛛”。她身體兩側有1個黑點,外側有3條裂縫,靠近內側。雄蟎後視呈菱形,比雌蟎少。二斑葉蟎與朱砂葉蟎非常相似,區別在於二斑葉蟎為淡黃色或黃綠色,無紅色個體,肉眼近白色,俗稱“白蜘蛛”。

(2)發生規律及危害癥狀:花生在山東省招遠市1年發生10 ~ 20代。成年後,它們在土壤裂縫、花生田邊緣的雜草根際或樹皮下結網過冬,通常成群聚集並潛伏。次年3月下旬開始活動,4月下旬至5月上旬遷入花生田,6、7月為高峰期,可對春花生造成局部危害。7月中旬雨季到來時,二斑葉蟎的發生量迅速減少,如果天氣幹燥,8月份還可再次發生,在花生結莢期造成危害。花生於9月中下旬收獲後移至越冬寄主,於6月下旬10開始越冬。

花生葉蟎群集在花生葉背面吸汁,受害葉正面開始呈灰色逐漸變黃,嚴重受害葉幹枯脫落。在二斑葉蟎高峰期,由於成蟎吐絲結網,在種群密度較高的地塊,花生葉片表面有1層白色絲網,大面積花生葉片連在壹起,嚴重影響花生葉片光合作用,阻礙花生正常生長,使莢果皺縮,減產。

(3)防治方法①農業防治:合理輪作,避免葉蟎在寄主間相互轉移的危害;花生收獲後及時挖除,既能殺死大量越冬的葉蟎,又能減少雜草等寄主植物;消除田邊雜草和越冬蟲源。

(2)化學防治:田間發現花生的病心或病蟲率在20%以上時,應及時噴灑,噴灑要均勻,必須噴灑在葉背;此外,還應對田邊的雜草和其他寄主植物進行噴灑,防止其蔓延。具體方法是用2%天達阿維菌素3000倍液噴霧防治朱砂葉蟎的單發生地塊。

3.花生蕁麻斑病的識別與防治(1)在發病癥狀初期,病斑首先出現在植株基部的葉片上,逐漸在上部葉片上表現癥狀。感染初期為白色網狀。之後感染點隨靜脈呈放射狀向外擴散,呈星狀。病竈繼續擴大,由白色變為暗褐色,形成邊緣不清的網狀斑點。高溫高濕時可出現大斑點,直徑1 ~ 1.5厘米。發病後期病斑背面出現褐色斑點,表皮下生黑色小突起。當溫度和濕度降低時,葉面出現白色至褐色的菌絲斑,有時可覆蓋葉面或形成深褐色斑點。

(2)病害的特點病害的發生與留茬、栽培方式、溫濕度、降雨量有明顯的關系。連作田病害較重,覆膜田比露地重,壟作比平作輕,麥套花生比夏直播輕。結莢期高溫高濕多雨天氣有利於病害流行。

(3)防治方法①抗病品種的選擇:抗性好的品種(系)有華37、10和11、8、風華8、華育26,抗病性好,產量高,可因地制宜采用。

②改良栽培技術:作物輪作,可與紅薯、玉米、大豆等作物輪作。去除病殘,減少細菌來源。深耕和深耕可以減少土壤表面的細菌來源。合理增肥,提高抗病能力。

③化學防治:花生播種後3天內,用25%百科(二苯三唑)可濕性粉劑或60%多菌靈,兩者均用500倍液噴灑於地面,阻斷土壤中的菌源,減少初侵染。上述化學品可與乙草胺除草劑混合用於噴灑和除草。

也可在發病初期葉面噴施500倍的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每隔10 ~ 65438加600倍的“天達2116”。

4.花生青枯病(1)癥狀的識別與防治花生壹般在初花期最易患此病。病株開始時,主莖頂端的1和2葉先萎蔫,上午延遲開放,下午提前關閉。1 ~ 2天後,病株全株或壹葉自上而下急劇枯萎,顏色暗淡,呈綠色,後期病葉變成褐色,焦黃。病株易拔起,主根尖、果柄、果莢暗褐色濕腐,根瘤深綠色。病莖縱切,維管束暗褐色。保濕下稍微擠壓橫截面就能看到白色粘液。

(2)定期發生的病菌在帶菌土壤、患病植物殘體、帶菌雜草、雜糞肥、帶菌糞肥中傳播,通過雨水、灌溉水、農具、昆蟲媒介傳播。病菌能在土壤中存活14個月至8年。病原體從植物的根傷口和自然傷口侵入,在維管束中繁殖,分泌毒素,引起導管堵塞,植物失水枯萎。然後,病原體進入皮層和髓薄壁組織之間的細胞間隙,使其解體腐爛,再次擴散,反復感染。據調查,高溫高濕是本病最有利的條件。當氣溫在25℃以上時,降雨量的多少和程度將決定該病的發生。壹般在晴天下雨、長時間幹旱陣雨或長時間下雨突然放晴時比較嚴重;土壤溫度、濕度突然變化或小區內線蟲增多,造成根系嚴重傷害或腐爛;排水不暢的低窪地比高坡地更嚴重;沙土、土層薄、保水保肥差的地塊比壤土、肥土更嚴重;連作田比輪作田更嚴重;酸性土壤比弱堿性土壤更嚴重;草害比小區草害更嚴重。此外,品種間抗性差異顯著。

(3)防治方法①農業防治:選擇高產抗病品種,合理輪作。有水源的地方實行水旱輪作,防治效果更好。旱地可與瓜類、禾本科作物輪作3 ~ 5年,避免與茄科、豆科、芝麻等作物連作。旱地花生播種前的短期灌溉會導致大量病菌死亡。采用高壟栽培,適時播種,合理密植,防止田間遮蔭和漫灌。註意排水防澇,防止田間積水和水傳播疾病。

采用配方施肥技術,足量基肥,增施磷鉀肥,適量施氮肥,葉面噴施“天達2116”,促進花生的穩定生長和早期發育。酸性土壤可以施石灰,降低土壤酸度,減輕病害。如果在田間發現病株,應立即拔除,帶出田間深埋,並用石灰消毒。花生收獲時及時清除病株和殘體,減少土壤病源。

②化學控制:

拌種:播種前用“天達2116”浸泡專用拌種劑50克,將花生種子750克與20公斤水混合。不要埋種子。

噴施:花生苗盛開後,每畝噴施72%農用鏈黴素4000倍和10%世高2500倍。為增加藥效,可與“天達2116”壯苗靈600倍混合使用。

5.花生葉斑病的識別與防治。花生葉斑病由兩種細菌引起,即花生黑斑病和花生褐斑病。

花生褐斑病發生較早,出現在初花期;黑斑病發生較晚,僅在下壹針期。所以褐斑病多在下部葉,黑斑病多在上部葉。黑斑病在秋花生中較為突出,而褐斑病在春花生中較為常見。這兩種疾病都會傷害葉子、葉柄、莖、子房、莖和豆莢。嚴重時會造成脫葉和植株過早死亡,影響養分積累,導致莢果不足,籽粒產量和含油率降低,收獲時容易落果和種子發芽。花生葉斑病的主要原因與輪作周期短、高溫高濕環境、品種抗病能力弱、沙土強度差、施肥不足密切相關。

花生葉斑病的有效防治方法如下:

①旋轉。花生水旱輪作,比水稻輪作好。旱坡地花生與玉米、紅薯、木薯等旱地作物輪作,每兩年壹次,可明顯減輕花生葉斑病的危害。

②改良土壤。改善栽培條件,增施有機農家肥,改良土壤,增強花生抗病能力。

③抗病品種的選擇。種植花生時,要選擇抗葉斑病能力強的品種。

④化學防治。花生葉斑病包括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當田間病葉率達到10%時,應及時噴藥。常用的農藥有50%多菌靈600倍液、96%啶蟲脒3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600倍液噴霧。

6.花生根腐病的識別與防治(1)癥狀花生根腐病在花生的各個生長階段均可發生。花生播種後出苗前感染,可造成爛種爛芽;傷苗引起的根腐病和苗疫病;成蟲期的危害導致根腐病、莖基腐病、莢腐病,病株地上部分表現為生長矮小,葉片變黃,最後全株枯萎。由於該病主要發生在根部和維管束中,病根變褐腐爛,維管束變褐,主根萎縮幹燥,形似鼠尾,患處表面有黃白色至淡紅色的黴菌層(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花生根腐病是由半翅目鐮刀菌引起的。包括尖孢鐮孢、茄病鐮孢、粉紅鐮孢、腐敗鐮孢和串珠鐮孢。它們都能產生無性小孢子、大孢子和厚垣孢子。小孢子卵圓形至橢圓形,無色,多為單細胞,大小2 ~ 3.5 μ m× 5 ~ 12 μ m,大孢子鐮刀形或月牙形,具3 ~ 5個隔膜。厚垣孢子近球形,單生或串生,直徑7 ~ 11微米。病菌在土壤中生活數年,屬於血管寄生菌,能堵塞導管並分泌毒素,使植物枯萎。

(3)病原菌主要在帶病殘體的土壤中越冬,成為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混有病殘體的種子、豆莢和土壤也可成為該病的壹級傳染源。病菌主要通過流水、施肥或農業操作傳播。初級接種體主要為厚垣孢子,次級接種體為大小分生孢子,可直接從寄主的傷口或表皮侵入,在維管束內繁殖擴散。通常連作、地勢低、土層淺、持續低溫、陰雨天氣或突然晴天,或少雨幹旱的惡劣天氣較為嚴重。

(4)防治方法應采取栽培和防病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

①關種:做好種子的收集、挑選、幹燥和貯藏工作;播種前將種子翻面,去掉變色、發黴、破損的種子,用占種子重量0.3%的40%三唑酮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密封24小時後播種。

②合理輪作:因地制宜確定輪作方式、作物搭配和輪作年限。

③做好以肥水為中心的栽培管理:完善排灌系統,提高種植土地的防澇抗旱能力,雨後及時清溝排漬降濕;增肥改土,精心整地,提高播種質量;根據天氣情況適時播種;註意網肥的施用,搞好田間衛生。

④及時施藥防治病害:滿苗期後,加強檢查,立即對病株進行噴藥或灌藥,阻斷中心病株。可選用96%天達·惡黴靈30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用天達2116混合1次,每隔7 ~ 15天,連續噴兩次,交替塗抹,徹底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