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重陽糕的由來

重陽糕的由來

重陽糕又稱“花糕”,是傳統的重陽節食品。常見於江浙滬,在全國各地不是很流行。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叫敬老節。人們應該蒸重陽糕來孝敬老人。蒸重陽糕的方法和蒸年糕壹樣,只是蒸糕更小,餅更薄。為了吃得美,人們制作五顏六色的重陽餅,並在餅面上撒壹些桂花(所以重陽餅也叫桂花糕)。這樣做出來的重陽糕香甜可口,人見人愛。

歷史記錄

後世仍有在這壹天吃“重陽節”的習慣。那是因為沒有山的地方,就沒有可以爬的高度,有人就想著從爬上來吃蛋糕。吃餅不爬坡,就是步步高升。因為是專門在重陽吃的,所以取名“重陽糕”。到了唐代,因為劉禹錫寫詩不敢用“餅”字,重陽節又有了壹個典故,叫做“餅”。邵聽錄:“寫《九天》詩,欲用‘餅’字,五經無,遂止之。”就這樣,宋祁開玩笑說:“劉郎不敢提餅二字,詩中壹代豪傑。”

在古代,重陽糕是很講究的,裏面嵌有蜜餞和蜜棗。剛開始的時候,風緊,是放風箏的好季節。所以,這個時候,人們紛紛到鄉下去放風箏。在古代,重陽節也是騎馬、軍事訓練和射擊的節日。《禮記·月令》記載了古代帝王在九月狩獵練武的制度。南北朝時規定重陽節是軍事演習的節日。據《南齊書》記載,在武帝篡金建立王朝之前,在今天的徐州地,重陽節在項羽的馬戲臺上騎馬,他即位後,就把九月九日定為騎馬、射箭、檢閱軍隊的日子。相傳,流行的重陽餅是由當年分發給三軍將士的幹糧演變而來。在唐德宗,規定“農歷二月”,“農歷三月”和“九月九日”是三個節日。從此,重陽節的習俗活動就傳遍了全國。在攀登重陽山時,唐德宗還鼓勵人們練習武術和射擊,並鍛煉騎術。這種風格壹直沿襲到清朝。直到民國時期,當時的曾言利用重陽爬山習武的意義,將九月九日定為“體育節”。

過去,重陽節也被稱為“女兒節”,因為它必須帶著已婚的女兒回家過節。九月九日,正巧遇上二月九日,“九”與長命百歲的“九”諧音,是長壽的象征。因此,近年來,我國政府將9月9日定為“老人節”,也稱為“敬老節”。在我國,尊老敬老蔚然成風,尊老敬老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種傳統美德也體現在節日和習俗中。除了上面說的喝山茱萸、菊花酒、吃菊花菜,重陽還有很多飲食方式,最著名的就是吃糕。北方吃重陽糕的風特別大。

據《西京雜記》記載,在漢代,九月九日是吃彭餌的習俗,也就是最初的重陽餅。誘餌是古代的蛋糕。“李周”帶有用於祭祀或宴會食用的誘餌。漢代就有小米餅,可能離今天的餅不遠了。彭餌,想必類似小米糕之類。到了宋代,吃重陽糕之風盛行。餅與高諧音,吃餅是為了吉祥之意,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

貼壹些香菜葉作為標誌,中間放些橄欖、棗、核桃等粗糙的幹果;精細的花糕有三兩層,每層都夾著精細的蜜餞幹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棗脯等。錢花餅和細花餅基本壹樣,只是小壹點,就像“錢”壹樣,多是上層貴族的食物。

據說早些年,人們不在面餅上放棗和栗子,或者蒸糯米黃麥做的粘餅,看起來像“上金”“上銀”的花餅。

吃重陽糕的傳說

相傳明朝狀元康海是陜西的壹位武術家。八月中旬,他在長安患病。8月宣布後,報喜的報社記者不厭其煩地把喜訊送到了武館,但康海還沒有到家。家裏沒人送賞錢,報社又不肯走,壹定要等到康海回來。等康海好了回家,已經是重陽節了。這時,他送來壹份報紙,給了他報酬,蒸了壹鍋餅,作為回程的幹糧。更多的蛋糕被蒸熟並分發給鄰居。因為這種餅是用來慶祝康海第壹名的,後來有孩子上學的家庭在重陽節分發蒸餅,這是壹個好兆頭。重陽節吃糕的習俗就這樣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