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在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會議召開之際,光明牛奶提交了壹份關於“* * *構建中國和諧乳業鏈”的提案,引起了業內的熱議。
作為行業第壹家上市公司,光明乳業曾是中國乳業當之無愧的領頭羊。但隨著伊利、蒙牛的相繼崛起,雖然在多個領域仍保持領先,但光明乳業的銷售收入已退居第三。
三聚氰胺事件後,年產值百億的三鹿壹夜之間被掀翻,蒙牛、伊利也卷入其中,導致銷量銳減,中國乳業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在這次危機前後,很多人都在為美好的未來擔憂:這個最近兩年才加速成長的老國企,能否應對這場千變萬化的危機?但事後人們發現,雖然光明在這次危機中未能幸免,但傷得並不深。到2009年初,光明乳業的銷售業務不僅全面復蘇,甚至在6月5438+10月開始增長。
光明乳業有限公司總裁郭本恒分析,三聚氰胺事件是對企業管理層在危機管理中的判斷力、決心和執行力的壹次考驗。但從長遠來看,能否順利渡過難關,關系到壹個企業的人品。企業的人品決定了消費者的口碑,消費者的選擇決定了企業能否渡過難關。
奶源革命不是壹蹴而就的。
“光明乳業能夠快速實現銷售收入的全面恢復,意味著消費者對光明乳業產品質量的信任。”對於這壹點,郭本恒是相當欣慰的。
三聚氰胺事件後,國內大部分乳企將目光轉向奶源問題。郭本恒認為這個方向是對的:“對於中國目前的乳業來說,壹直存在中間(加工)強,兩端(奶源和售後服務)弱的問題。嚴把質量關的關鍵是重視奶源的問題,因為我國乳業的生產線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以光明乳業為例,我們的生產線可以說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管理能力不會比世界先進同行差。但是,中國的奶源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
郭本恒認為,光明乳業之所以能在乳業“911”事件中恢復得比較快,根本原因是光明乳業這幾年在奶源管理上花了很多錢。
去年9月25日,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半個月後,郭本恒給全體員工寫了壹封題為《我們永遠在壹起》的內部信。信中說:“面對全國乃至世界乳業史上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有人死亡,有人內傷,我們只是受傷。”
所謂“創傷”,是指在國內三大乳業巨頭中,光明的問題產品品類最少,區域最集中。北京生產銷售的酸奶產品5批次,武漢1批次。這六個批次的酸奶,問題出在使用輔料——工業奶粉環節。這些奶粉來自國內的壹家供應商。也就是說,光明在最根本的奶源上沒有問題。
盡管如此,郭本恒還是很殘忍:所有散養農戶的奶都不會收:“沒有散養農戶的奶,就意味著沒有二手奶販子,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因為二手奶販子的存在。”郭本恒反復強調。
事實上,光明乳業在控制散奶源頭方面已經在全國遙遙領先。據媒體報道,2008年9月前,光明乳業在全國擁有210家自營牧場和近500家合作牧場,在奶源結構中占絕大多數,只有5%左右是散奶。當時國內其他乳企,在其奶源結構中,散裝奶占80%以上。
據郭本恒介紹,早在2002年左右,光明乳業就拒絕了上海的牛奶零售,這壹舉措大大提高了上海的奶牛養殖水平:“目前上海的奶牛養殖可以說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無論是養牛的集中化程度,奶牛的產量,還是牛奶的質量。”2003年以前,上海很多奶站規模都很小,沒有長期經營誠信的概念,很難解決抗生素的問題。當時光明已經在自己的企業標準中規定了檢測抗生素殘留和品牌無抗生素牛奶。於是,到2004年底,光明在上海大規模養牛,每戶100多頭,全部采用機械化擠奶和局部降溫系統。
我們的企業標準比國家標準嚴格得多。
光明奶源革命只是其乳制品質量管理的重要壹步。光明的質量管理“套餐”還有其他獨特的招數。
目前,光明已將拒絕散裝奶的“奶源革命”逐步推廣到全國,用“身份證”管理奶牛。根據光明提供的信息,所謂“身份證”是指承載每頭牛綜合信息的編碼。通過這張“身份證”,管理人員可以方便快捷地掌握這頭奶牛的家族譜系、健康狀況、生活作息、產奶效率、質量等情況,並通過它對原奶質量進行控制,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從而更大程度地避免原奶造假。通過身份證還可以查詢過去幾代奶牛的情況,防止近親繁殖,為培育下壹代更優質的奶牛打下基礎。
光明方面表示,通過身份證的數據化管理,奶農很難人為造假增產,因為每頭牛的日常信息都有記錄,系統自動生成各種項目的自然曲線。如果奶量突然增加或減少,蛋白質含量突然增加或各項指標比例不合理波動,曲線就會出現異常拐點,提示管理者檢查實際情況,采取糾正措施。
除了建立身份證,質檢系統在光明奶源的質量控制上也是獨樹壹幟。“目前我國乳制品國家標準相對較低。我們自己的質量標準是根據歐盟標準制定的。我們還檢測乳制品中的抗生素、黃曲黴毒素和亞硝酸鹽。”
“大多數人都知道抗生素的危害。黃曲黴素和亞硝酸鹽是致癌物,這些東西之所以在牛奶裏,和奶牛吃了發黴的飼料有關。”郭本恒說,“堅持檢測這些有毒物質,增加了光明乳業的成本。僅抗生素壹項,我們就比國內其他企業每年增加了幾千萬的成本。加上標準提高後,光明按質量定價,比其他企業高2分錢。我們每年的總成本將增加數億元甚至更多。”
但郭本恒認為這樣做還是值得的:“壹個企業應該永遠把消費者放在第壹位。沒有消費者的認可,其他壹切都無從談起。”
常溫與奶粉市場的博弈
2月2日,光明乳業公布了2009年三大市場目標:整體增長方面,將全面實現恢復性增長,年底超過行業增速;品類方面,更強更新鮮,突破常溫,主攻奶粉;品牌方面,強化光明品牌和子品牌建能,進壹步鞏固市場地位。同時推出國內首款常溫酸奶“momchilovtsi”。
“我們最初的想法是在2007年復蘇,2008年增長,2009年起飛。三聚氰胺事件後,我們將周期推遲了壹年。”郭本恒對內對外反復強調這句話。在他眼裏,度過危機只是光明的第壹步。關鍵是“化危機為機遇”,在中國乳制品市場占據更多份額。
事實上,不管有沒有奶粉“911”事件,郭本恒對光明乳業在全國乳業市場,尤其是常溫和奶粉市場的老大地位並不滿意,雖然其鮮牛奶、鮮酸奶、鮮奶酪的市場份額全國第壹。
“如果說我們光明乳業在質量和技術上有優勢,但我們要把這種優勢轉化為銷售收入、市場份額和凈利潤,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貌合神離’,光有內在是不夠的。”郭本恒如此說道。
2007年初,新任主帥郭本恒受命執掌公司低位發展,壹場“變革”風暴隨即席卷而來:不僅將“矩陣式”組織架構重組為“線”,打造常溫事業部,還將公司原來“以生鮮(乳制品)為主”的戰略改為“以乳制品為主,開發生鮮產品,突破常溫”,改變了之前的產品戰略。
這壹改革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2005年、2006年,光明整體增速已經下降到2%左右,乳制品前三的位置被三鹿擠壓。2007年,光明的整體增長率已經達到兩位數。2008年,其鮮奶市場份額達到26%,仍居首位。酸奶份額從44%上升到47%,繼續穩坐頭把交椅,常溫奶份額從6%上升到8。
郭本恒也對2009年6月5438+10月的銷售業績非常滿意。“據我們統計,2009年6月5438+10月,我們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7%,不僅實現了全面回升,而且有所增長,為我們全面實現2009年的計劃開了個好頭。”
郭本恒對新產品“momchilovtsi”的推廣也很滿意。據郭本恒介紹,momchilovtsi是中國第壹款常溫奶,菌源采集自保加利亞著名的長壽之鄉——莫裏西安(Morrissian),因此得名。這款市場價很高的產品在6月5438+10月20多天的銷售收入就超過了10萬。
■簡介
郭本恒,男,8月出生,1963,食品科學博士,黨員。現任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技術管理委員會主任..兼任江南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站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上海市食品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畜產品加工學會副理事長,國家營養咨詢委員會顧問。曾任東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學院副院長、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產品開發部經理、乳品培訓研究中心主任、生產技術總監、技術中心主任、副總經理、總裁。先後獲得中國乳業十大科技精英、2007年上海市十大青年經濟人物、國家星火計劃領軍人物、上海市優秀科技人才、上海市星火計劃領軍人物、上海市科技創業領軍人物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