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炎
豆類含有大量的銅,對刺激體內的酶非常有效,也有助於提高關節和血管的靈活性。
2.降低膽固醇,防止肥胖。
豆制品富含優質蛋白質和膳食纖維,能量低,飽腹感強,能使人在不攝入過多能量的情況下吃飽肚子,有效預防肥胖;能增強根除體內多余脂肪的能力;對高血壓、高血脂、便秘等疾病有壹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3、降血糖
豆制品能量低,富含膳食纖維,含有大豆異黃酮,可以幫助人體更好地利用胰島素,從而有助於控制血糖。
4.有益於心血管健康。
豆制品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對心血管健康有益。研究表明,與嚴格的低脂飲食相比,適量攝入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大豆、豆制品和堅果)能更大程度地保護心血管健康。
5.補充蛋白質
豆制品中蛋白質為22%-37%,屬於優質蛋白質,容易被人體吸收。而且富含谷類蛋白質缺乏的惰性氨基酸,是谷類蛋白質的理想補充食品。
6.乳腺癌的預防
專家學者對各國近30萬名女性進行了科學研究。研究表明,大豆和大豆制品可以將絕經前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30%。
哪種豆制品好?
豆腐:補鈣效果好。
大豆本身鈣含量不高。100克幹大豆只含有191毫克的鈣。大豆加工成豆腐後,100g豆腐的鈣含量達到164mg,高於其他豆制品,更易吸收。這是因為豆腐中相當壹部分鈣是在加工過程中添加的。用來做豆腐的鹵水或石膏叫凝固劑,裏面含有很多鈣離子,特別是老豆腐(凝固劑較多)的鈣含量比嫩豆腐多。另外,還有壹種嫩豆腐叫內酯豆腐,用的是不含鈣的葡萄糖酸內酯做凝固劑,鈣含量很少。每100克內酯豆腐僅含鈣17毫克。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豆腐有補益清熱的功效。常食能補中益氣,生津止渴,清熱潤燥,清胃。
腐竹:有益效果
豆漿煮熟後表面形成的皮,取出晾幹後就是腐竹,所以腐竹中的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與其他豆制品相比達到44.6 g /100 g,所以又被稱為“素肉”,是壹種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適用於身體虛弱、免疫力低下、貧血患者。此外,腐竹中富含的卵磷脂可以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保護心臟,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需要註意的是,腐竹的熱量比其他豆制品稍高,每100g的熱量為457大卡(豆腐82大卡,豆腐幹140大卡,油豆腐244大卡)。對於肥胖患者或高血脂高血糖患者,應控制攝入量,每次不超過20g。
豆腐幹:低血糖指數。
豆腐幹其實就是“濃縮”豆腐,還有類似的豆腐皮等。同重量的豆腐幹與其他豆制品相比,蛋白質、脂肪等主要營養成分含量較高,但經過壓榨脫水後,其血糖生成指數僅為23.7,低於鮮豆腐幹,且不含過多鹽分(不包括再加工品如鹵水幹、熏幹醬油等。),適合血糖高的人。當然,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大部分豆制品都是有益的,熱量少,還能提高飽腹感,特別是對於飲食控制不好或者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但如果能搭配優質的動物蛋白,比如鯽魚豆腐湯,會讓營養搭配更合理,不易引起消化不良。
有專家指出,以下七類人群應盡量少吃或不吃豆制品:
1.孩子。孩子應該盡量少吃豆制品,不要吃太多。因為豆制品屬於高鈣食物,如果過量食用,會導致血液中鈣含量過高,阻礙人體對鋅的吸收,造成鋅含量相對不足。人體缺鋅會導致食欲不振,發育遲緩,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另外,豆腐吃多了會讓孩子早熟。
2.老年人。老年人的腎功能相對較弱。如果大量食用豆制品,必然會攝入過多的植物蛋白,導致體內含氮廢物增多,增加腎臟負擔,導致腎功能下降。
3.痛風患者。痛風的發病機理是嘌呤代謝紊亂,豆制品中含有較多的嘌呤,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因此,痛風患者應少吃或不吃豆制品。
4.急性胰腺患者。急性胰腺疾病發生時,不要食用能刺激胃和胰腺分泌的豆制品。
5.腎病患者。腎病患者應食用富含必需氨基酸但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低的食物。與動物蛋白相比,豆制品含有較多的非必需氨基酸,應盡量禁食。
6.糖尿病患者。當糖尿病患者血尿素氮增加時,吃豆制品會加重氮含量,所以要禁食。
7.胃病患者。豆制品中的胰島素對胃病患者不好,嘌呤含量高會促進胃液分泌,引起脹氣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