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糕點在宴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糕點在宴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壹、糕點的起源

面食,即正餐以外的少量食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面食,包括主食、小吃、點心、糕點;狹義上,相對廣泛的主食和部分零食被排除在外。從糕點的演變規律看,先有主食、小吃、點心、糕點;從主食演變到糕點需要壹段時間的發展。

中國的主食很早就出現了。當“古人”或“新人”學會用火在薄薄的石板上烤野生植物種子時,可以算是主食的開始。這種食物雖然很簡單,但是已經具備了面食的壹些屬性。經過幾十萬年的探索,到了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已經可以將整粒糧食去皮烤、爆、煮、蒸,做成美味的米、粥、湯、糯米(糧食煮熟後曬幹搗碎),這是對主食的完善和發展。屈家嶺文化遺址發現壹口直徑876厘米、高344厘米、容量6250立方厘米的陶罐。據考證,是5000-4600年前煮飯的器具,壹口鍋可供50人食用。可見當時的主食制作是相當有技術含量的。但在商朝之前,主食的品種還是比較單調的。在公元前21世紀出現的甲骨文中,目前沒有發現關於精細面食——糕點的文字,所以當時的物質和技術條件不能滿足糕點生產的基本要求。

西周時期,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原料(如五谷、五畜、五菜、五果、五味)。由於手工業生產的進步,生產工具(如杵臼、石磨、石屑、蒸鍋、陶餅鍋、藍鈾切割器等。)被提供;再加上早期祭祀和宴會的需要,誕生了壹批專門從事廚房工作的奴隸,宮廷中誕生了早期糕點。

根據目前的史料,從西周到戰國早期的糕點大約有20種。他們的材料主要是大米和小米。它可以整個煮熟,粉碎和蒸,或制成糊狀。餡料有肉、蜜、酒、花,形狀多為圓形,屬性介於餅與餅之間。其他則是米、粥、湯、糯米等精制主食。它的品種有“面粉”(炒熟磨碎的大麥)、“米”(用肉醬煮的米粉)、“餌”(蒸糕或蒸餅)、“行軍幹糧”、“蜜餌”(加蜂蜜的粉餅)和“糯米”(酒發酵

第二,糕點技術的快速變化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植物油的出現,出現了精致的石磨、盛滿火和湯的大蒸鍋、方便的鍋竈、壹次成型的動物模具和穿孔的竹勺,酸漿發酵和酒粥發酵的方法被廣泛使用。然後隨著“胡餅”技術的傳入,糕點技術的發展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形成了中國糕點發展史上的第壹次高潮,主要有四個標誌:壹是原料多為粉狀。二是發酵技術和模具成型應用廣泛,品種數十種,風味各異。第三,面條壹直是壹個系列,多為片狀、條狀或環狀,有蒸、煮、烤。第四,創新品種多。饅頭、開花饅頭、發酵制品、乳制品、蛋制品、水果制品、蓮蓉零食紛紛推出,形狀比以前更加精致。

漢魏六朝糕點的繁榮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壹,有很多描述糕點的古籍。有的《集九篇》、的《方言》、的《人名解釋》、崔琰的《四人月令》、高澄的《物極原》、《後漢書》、《晉書》、《齊書》、《荊楚紀年》等。其中,賈思勰的《齊·姚敏書》系統地介紹了白餅、粉餅等20多種糕點的制作方法,是飲食典籍中第壹次詳細記載糕點譜。舒曦的《餅賦》是我國第壹部謳歌糕點的文學作品,描繪了海豚耳朵、狗舌頭、瘦壯、獄丸等10多個品種。,並將它們的色、香、味、形、形介紹得淋漓盡致。

二是花色品種豐富,有“胡餅(類似燒餅)”、“蒸餅”(最早的饅頭)、“湯餅(煮面)”、“切餅”(用牛羊奶和面油炸)、“春餅(現代春卷的前身)”、“索餅”(粗濕面)、“髓餅(由骨髓、油脂制成)”、“豚皮餅(先烤後煮)”、“彭餌(早期蓮子餅)”、“大棗(米制)(早期蒸餅加水果餡)”。 “片粥(蒸成棋子形狀的面團,澆上肉湯)”、“粽子(用濃縮草木灰汁熬制)”、“米壹”(糯米加蜂蜜、大棗等)。

第三,糕點制作的精細化

隋唐五代宋金元時期是中國糕點整體發展的新階段,具有五個鮮明的特點。

壹是糕點制作技術大幅提升,面團、餡料、澆頭、成型、烹飪方式多樣化。就面團而言,發酵面團有四種:發酵果汁發酵、發酵葡萄酒發酵、發酵面團發酵和發酵堿性酵母。摻水面團有兩種:冷水拌和沸水燙。脆面越來越成熟,還有綠豆粉皮,雞蛋面皮。餡料方面,準備了各種肉餡、菜餡、雜餡、豆沙餡、水晶餡、蜜餞餡、堅果餡。在澆頭上,肉和蔬菜壹起使用,有些澆在表面,有些混合面團和中間。還有洋甘菊冷淘之類的寶貝。在造型方面,可以卷、漏、壓、切、雕,註重模擬潛水植物的圖形。烹飪方面,蒸、煮、煎、炸、烙、煎、燉並用,還有石包子、竹筒板等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