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龍:它是白堊紀的壹種四足食草恐龍。背部有堅硬的骨釘,骨釘上有骨刺。因其厚重的裝甲和巨大的體型,被稱為“活坦克”。它們的特征是寬而結實的頭骨和槌狀的尾巴。它的頭骨有多骨的眼瞼,可以抵抗食肉恐龍的利爪。它的背部、頸部和尾部也裝備有甲板。甲板上有壹些釘子和盤子,它的眼睛上部有三角形的骨釘。甲龍有壹條獨特的尾巴,至少有30公斤重。更可怕的是,尾巴末端還有壹根木棍。這條尾巴受不了打誰,所以即使遇到霸王龍這樣兇猛的食肉恐龍也不怕。當然,妳需要守住自己的位置,不要讓對方分崩離析,因為柔軟的腹部壹旦暴露,那就慘了。甲龍長約6 ~ 7米,估計有2噸重。它生活在美國和加拿大。
犀牛(學名:):是哺乳動物和犀牛科的總稱,有4屬5種。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犀牛腿短而笨拙,體長2.2-4.5m,肩高1.2-2m,體重2800-3000kg。前後肢均為三趾;皮厚而粗糙,在肩部和腰部呈褶皺狀排列,被毛稀少而堅硬,甚至大多無毛;耳朵呈橢圓形,頭大而長,頸短而粗,長唇伸展;頭部有堅實的單角或雙角(部分雌性無角),起源於角脫落後仍能復活;沒有犬齒;尾細而短,體呈黃褐色、褐色、黑色或灰色。
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上的低地或高地。夜間活動,獨居或組成小團體。生活區從不離開水源。食性因物種而異,主要是草類,或樹葉、嫩枝、野果、地衣等。雌性動物的妊娠期為18-19個月。壽命30-50年。因為犀牛角的裝飾和藥用價值,所以大量捕撈,除了白犀牛。分布於南亞、東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
甲龍可以與當時最強大的陸地食肉動物霸王龍相媲美,通常被拿來與坦克相提並論。白犀牛雖然是第二大陸地哺乳動物,但和甲龍相比還是有差距的。白犀人充其量就是壹輛裝甲車。甲龍是壹種重甲恐龍,尾巴末端有壹個巨大的桿狀突起。甲龍的頭骨與身體其他部分的骨頭融合在壹起,使得這種恐龍非常強壯。
甲龍生活在大約6550萬年到668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的美國西部和加拿大的阿爾伯塔省。發現的甲龍化石標本長6米,臀高1.7米,寬1.5米。它可能有4噸重。甲龍的頭部幾乎完全覆蓋著厚厚的盔甲,盔甲由巨大的球形突起和橢圓形的骨板組成,稱為骨皮或盾,在鱷魚、犰狳和壹些蜥蜴中也很常見。這是在皮膚中形成的骨頭,就像鱷魚壹樣。所以白犀牛雖然長角,甲龍的防禦力也很強。
所有甲龍都由薄的外部皮質骨或密質骨和厚的內部松質骨(海綿狀多孔骨)組成。骨皮膚可能覆蓋有皮膚和角蛋白。這些大小不壹的盤狀骨骼沿著甲龍的頸部、背部和臀部呈規則的水平排列。還有更小的板來保護更大的板之間的區域,在它的尾巴和四肢上也可能有更小的板。甲龍最大的盔甲在它的脖子上。除了盔甲,甲龍身上還有兩排尖刺。此外,它的頭又長又低,突出的角向後向側面突出,保護眼睛。
甲龍被稱為“脛骨毀滅者”。甲龍有壹條3米長的尾巴,尾巴頂端有壹把骨錘,很可能是用來猛擊食肉動物的腿的。雖然它看起來很兇猛,幾根肋骨覆蓋了它6米的身體,但它是食草動物。然而,即使沒有這些防禦措施,甲龍捕食者也很難殺死它們。他們的身體非常圓,比他們的身高還要寬。它的身體比較扁平。重心低,霸王龍很難翻身。甲龍四肢行走,後肢比前肢略長。雖然沒有足夠的腳化石來證明甲龍有腳趾,但人們認為甲龍像其他恐龍壹樣,每只腳上可能有五個腳趾。
白犀牛是陸地上第三大哺乳動物,僅次於非洲象和亞洲象。白犀牛的皮膚很厚,身體粗壯,鼻子和嘴巴的上部長出兩只角。白犀牛的角是所有犀牛中最長的,最高紀錄為158.7厘米。通常前角長,略向後彎,長60-90厘米,後角短,長約50厘米。白犀牛主要是吃草。這些生物體型相當大,體長340至420厘米,肩高165至205厘米,體重1300至3600公斤。圈養的非野生白犀牛也有4000多斤。
犀牛鼻子上的尖突叫“角”,其實和牛角有點區別。真正的角有壹個骨質的核心,周圍有壹層角蛋白。犀牛的“角”只有角蛋白組成,沒有骨核。這並不能阻止偷獵者獵殺白犀牛的角。事實上,白犀牛特別容易捕獵。它們不像其他犀牛那樣具有攻擊性,視力也很差。白犀牛比甲龍小,脾氣溫和,防禦力也比甲龍弱,全身披著盔甲,長著尖刺。即使兩者相撞,甲龍轉身時尾錘也會重傷白犀牛。
甲龍和白犀牛,誰更厲害?讓我們來看看甲龍。甲龍被譽為中生代的防禦大師。它很大,體長8到6米,重量超過4噸。甲龍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渾身覆蓋著被稱為“皮內成骨”的堅硬甲片,尾巴上還有壹個重達50公斤的尾錘!
讓我們來看看白犀牛。白犀牛是當今地球上最大的犀牛,也是除大象之外的第二大陸生動物。它的體長可達4米,肩高2米,體重1.5到3.6噸。白犀牛身體強壯,頭上有兩個大角,前角更長,接近1米。
僅僅從體型上來說,白犀牛比甲龍小壹點,但是白犀牛在速度和大角的殺傷力上更勝壹籌。和甲龍比能贏嗎?
雖然它們的角很大,但白犀牛其實很溫順,沒有攻擊性,根本跑不動就用鼻子上的大角去刺殺,因為白犀牛視力很差,主要靠嗅覺和聽覺。所以即使白犀牛用大角攻擊角鼻龍,也基本是沖擊。沒有加速度,就沒有穿透力。此外,甲龍全身覆蓋著用於防禦的裝甲板。這種裝甲板內部有復雜的膠原纖維組織,既堅硬又有彈性,可以有效防禦攻擊。甲龍除了身體上的骨頭碎片和結節狀結構外,它的頭骨也比犀牛厚得多,堅硬得多,對撞擊造成的傷害也有免疫力。
既然甲龍可以抵擋白犀人的攻擊,那就輪到它反擊了。加工過的尾部末端帶骨的尾錘重達50公斤,反擊時可以達到1噸的沖擊力,這是白犀牛無法承受的。另外,甲龍的尾巴相對於白犀牛的頭部更加靈活,只要能以正確的姿勢持續打擊,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
其實單從身體結構和攻防能力來看,甲龍和白犀牛都沒有殺死對方的能力,拼個妳死我活只是誰更容易占上風,把對方趕走而已。
文明戰鬥動物,和諧自然!
這個問題有點像《矛與盾》的故事,裏面的“矛”是白犀牛,“盾”是甲龍。甲龍全身披著“鎧甲”,這是最堅硬的盾牌,而白犀牛的角很尖,這是最鋒利的矛。那麽,矛和盾誰更好呢?我覺得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下面,我們簡單分析壹下。
甲龍的“盾牌”甲龍是壹種食草恐龍,生活在白堊紀末期(6800-6500萬年前),其化石全部來自北美。從外觀上看,甲龍的背上覆蓋著大量的刺,有點類似鱷龜,而且甲龍背上的“A”不是鈣質的,也就是說,不是骨頭,而是角質硬化。
甲龍的“鎧甲”雖然角質,但硬度僅次於骨骼。雖然不能承受大型食肉動物的咬合力,但同樣體型下食肉動物很難突破它的防禦。
除了“A”,甲龍最大的特征和“武器”就是它的尾巴。甲龍的尾巴很粗,末端有壹個腫瘤樣的凸起,從外形上看像壹根巨大的木棍。靈活有力的尾巴是甲龍的保命武器。
至於甲龍皮膚的硬度,因為沒有角質的化石,所以很難猜測。但是在現有的動物中,鱷魚的皮膚是角質的,我們可以參考。比如鱷魚皮甚至可以阻擋近距離手槍子彈的射擊。
關於甲龍的長度和重量,目前還沒有準確的結論。原因很簡單。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完整的甲龍化石。因此,古生物學家對甲龍的大小有兩種方案。
第壹個是甲龍平均體長6米左右,平均體重2噸左右。
第二是甲龍平均體長約8.5米,平均體重約6噸。
白犀牛“矛”白犀牛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200多萬年。現存的白犀牛都分布在非洲,根據南北分布和遺傳差異分為北方白犀牛和南方白犀牛。相比較而言,北方白犀牛的生存狀態最差,野生北方白犀牛僅剩4只左右。就連數量龐大的南方白犀牛的生存現狀也不容樂觀。它們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自然環境中的猛獸(因為在非洲,白犀牛作為陸地上的第二大動物,沒有天敵),而是人類。人類的貪婪導致了大量犀牛被捕殺,然後割掉它們的角。尤其是犀牛中角最長的白犀牛,受害最大。
成年白犀牛平均體長約4米(含尾巴),體重約2.5噸。和甲龍壹樣,白犀牛臉上的兩個突起(角)不是骨質的,而是角質的。長角的平均長度約為75厘米,短角的長度約為50厘米。犀牛的角雖然是角質的,但卻像骨頭壹樣堅硬。即使它們以每小時40公裏的速度撞上壹棵樹,它們的角也不會斷。
甲龍和白犀牛,誰更厲害?我們在開頭說過,甲龍和白犀牛的對比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第壹個是2噸甲龍vs白犀牛,第二個是6噸甲龍vs白犀牛。
先說第壹個。
第壹種情況,甲龍沒有白犀牛重,也就是說甲龍沒有白犀牛厲害。這才是現實版的“矛與盾”。白犀牛的“殺人技能”是奔跑並用自己的角撞擊對方,甲龍的防禦是“盔甲”,兩種動物的武器都是角質的。這種情況下,當然是角更尖助跑的白犀牛更厲害。
第二種類型
第二種情況,甲龍體型優勢明顯。相比6噸:2.5噸,甲龍平均比白犀牛重壹倍,也就是說甲龍至少比白犀牛重壹倍,這樣才能顯示出它尾錘的威力。甲龍的全身骨骼都是閉合的,這有助於它將力量集中在尾巴上。所以這麽大體型的甲龍碾壓白犀牛只是在力量上。即使白犀牛沖刺,甲龍也只需要甩動尾巴,用尾錘將白犀牛敲死。
綜上所述,如果不提時間跨度,甲龍和白犀牛的較量要分兩種情況。畢竟甲龍的化石是不完整的,它的大小也沒有定論。相對來說,如果甲龍的體重和白犀牛接近,那麽它是打不過白犀牛的。如果它的體型明顯大於白犀牛,那麽它的勝率就很高。看情況吧。
甲龍的盔甲含有堅固的結節和甲板,防禦力極高且尾錘攻擊力極強,可以對攻擊者的骨骼造成重創,但甲龍的致命弱點在腹部。白犀牛的角由角蛋白纖維構成,是自衛和攻擊的武器,但皮膚光滑,視力差,性情溫和。所以不管年齡大小,我們還是看好甲龍。
我覺得只要不是攻擊到腹部,甲龍的防禦是無解的,但是犀牛好像可以拱到肚子,要看甲龍。
妳讓他們打了壹架[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