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ā]2. [bà]
[bā]
魚類的壹屬,體側扁或亞圓筒形,有口須,背鰭有的有硬刺,種類繁多。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澗溪中。
[bà]
同“鮁”。
以上結果由漢典提供
詳細釋義
1. [bā]
[bā]
〈名〉
鯉科屬的壹大類淡水魚 [barb]。原產歐洲、非洲及亞洲,典型種類的口周有壹對或多對須,鱗大而亮
以上結果由漢典提供
問題二:壹個魚壹個巴讀什麽
讀音:[bā] [bà]
部首:魚
五筆:QGCN
釋義:
[bā]魚類的壹屬,體側扁或亞圓筒形,有口須,背鰭有的有硬刺,種類繁多。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澗溪中。
[ bà ]同“鮁”。
問題三:魚巴是什麽魚
魚,有時也被叫做巴魚,屬硬骨魚綱,鯉科。體近紡錘形,腹圓無棱。臀鰭無硬刺,分枝鰭條5(長臀屬有8~10);口端位或亞下位;須大多2對,極少1對,甚至缺;吻皮止於上唇基部,下向腹部擴張。唇後溝中斷或連續;下咽齒3行。側線完全。屬於暖水性魚類,壹般棲息於底層多亂石而水流較湍急的江河的中、下層,尤喜在清澈的水域中生活。以水生昆蟲和其幼蟲為主要食物,也取食小型魚類、蝦、高等植物碎片和少量絲狀藻類。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到東南亞及非洲,外高加索、菲律賓及黃河、海河也有少數種類。僅中國就約有14屬61種,向西達川西、滇南及雅魯藏布江下遊。為常見食用魚,體型大小各異。多數肉味鮮美。狀似河豚,體較小,最大的不過二三寸,故有小河豚之稱。光滑無鱗,腹部白質有細刺,背部青色,有斑紋,所以又稱斑子魚。魚肉質細嫩鮮美,富有營養,味似刀魚但少刺,鮮如河豚但無毒。太湖地區有“秋時享福吃斑肝”的諺語。木瀆石家飯店的肺湯更是遐邇聞儲,為文人雅士視為美食,享譽中外。
魚圖片 cfinet/...58.jpg
問題四:這是什麽魚,叫什麽名字 龜殼攀鱸 Anabas testudineus,俗名過山鯽、攀鱸、巴摩魚、辟邪魚、老虎魚等
為輻鰭魚綱鱸形目攀鱸科 攀鱸屬的魚類。
魚體色會受生活水域的水質所影響,有銀灰色或綠褐色,側腹顏色較淺,腹部為白色。側腹有隨意分布的黑色斑點,後半部更明顯。鰓蓋後有壹塊深色斑點,尾柄上各有壹塊斑紋。頭部又寬又平,嘴裂開。背鰭硬棘16-20枚;背鰭軟條7-10枚;臀鰭硬棘9-11枚;臀鰭軟條8-11枚,體長可達25厘米以上。
投餵小魚:如食蚊魚等。可多投放壹些1~3cm的小飼料魚在魚缸內供龜殼攀鱸自行捕食,也能防止龜殼攀鱸因過於饑餓發生的打鬥。 小蝦:含有紅色素,投餵前需去除頭尾和硬殼。 小昆蟲:如飛蛾、螻蛄、螞蚱、面包蟲等,是龜殼攀鱸非常喜愛的食物,投餵前要用剪刀把雙翅、爪子、口器或頭部去除,有鱗毛的飛蛾還需要輕甩去除鱗毛,這些是龜殼攀鱸不易消化或無法消化的;面包蟲應投餵剛脫殼的白色幼蟲,應避免餵食甲殼類的成蟲。 水族飼料:應選用偏肉食性魚類的顆粒飼料或薄片飼料,相對於小飼料魚,龜殼攀鱸更多的時候表現出對水族飼料更感興趣,在能提供充足的水族飼料的情況下,甚至能和魚缸裏的其它小飼料魚和睦相處。應避免投餵劣質水族飼料。 蜈蚣:是龜殼攀鱸魚非常喜愛的食物,投餵前應去除腭牙。 蔬菜:偶爾餵壹些新鮮的菜葉,如菠菜葉、空心菜葉、生菜葉等(註:蔬菜不能做為魚的主要食物,菜葉有時需在水中泡1~2天才會啃食)。
問題五:誰能告訴我這是什麽魚? 這個我們這叫:鯰逛,學名我去百度也沒查到。妳這是鹹水的,這種魚壹年壹死,南北方皆不能越冬。
這種魚肉質不算太緊,家熬即可。
問題六:大巴山巴河裏的巴魚兒是什麽魚? 蝮吸鰍。鯉形目平鰭鰍科腹吸鰍亞科魚類的通稱。有15屬52種 ,中國有 8 屬38種。體呈圓筒形或平扁,腹面平坦,頭及體前部平扁且薄;壹般具吻須 2 對;偶鰭寬大平展,許多種類的腹鰭後緣左右相連,形成吸盤;鰓裂較窄,從胸鰭基部之前稍延伸到頭部腹面。望采納
問題七:巴石子魚是什麽魚?巴石子魚冬天怎麽餵 5分 妳說的頂石子魚(巫山叫法),是不是壹種貼在小河激流中的石頭上。如果是的,這種魚又叫石爬子(奉節地方叫法)和中華間吸鰍。
問題八:海裏的石巴子魚是什麽? 大渡河裏的壹種類似黃辣丁長相的魚類,價格很貴。5-600元每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