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有很多種類型,但都受情緒影響。比如,妳記得怎麽走路、說話或者騎自行車,也就是說,妳不需要有意識地記得怎麽做。這就是內隱記憶。相反,當別人只給妳演示過壹次如何用鑰匙開門時,妳就必須依靠外顯記憶來開門。
妳不可能記得妳經歷過的所有事情。很多事情只能是妳的即時記憶,只有幾分鐘。還有短時記憶:妳要去哪裏?但是重要的事情需要長時間記憶,成為長期記憶。
可以說,要想提高記憶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妳的記憶和妳的親身經歷聯系起來。妳能和自己聯系起來的記憶越多,妳的記憶能力就越強,也就越難忘記。這就是我們通過運用內隱記憶所做的。
2.運用妳的想象力來擴展妳的記憶。
愛因斯坦高度贊揚想象力。他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壹切,推動了進步。
設計、策劃、創作、策劃等復雜工作,想象力必不可少,僅靠記憶是無法完成任務的。如果妳有相當的想象力,在做事之前,妳會在頭腦中反復實驗,選擇壹個更完美的方案,這顯然會讓事情變得高效,容易成功。
想象其實強調的是對知識的掌握。據說愛因斯坦最煩的時候就是通過音樂放松自己的思想,開始自己的想象之旅,然後腦子突然大開,想到了壹些重要的理論。可以說,偉大的科學家都會不斷拓展想象力,尋找知識的連接點,從而做出重大發現。
妳可以通過妳的思維過程以多種方式構建妳的記憶。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心之官思,思則能得。不思考就不行。”可見古人非常重視思維的訓練。
思維是通過語言、表象或動作來實現的,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認識是認識的高級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主要表現在概念形成和問題解決的活動中。
利用人們頭腦中長期記憶中儲存的知識和經驗,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的過程,就是思維過程。
妳對整件事想得越清楚,妳的記憶力就越強。任何知識只有通過思考才會內化為我們自己的。沒有這個過程,我們就會被動接受外界的知識。
只有通過自我思考、理解和歸納,我們才能重新發現知識的脈絡聯系,我們會發現我們所學的新東西會打通我們過去知識的脈絡,形成我們自己的知識庫,這樣妳的記憶庫就會越來越強大。
4.當我們心情好的時候,我們的記憶力更好。
我們可能有這樣的體驗,心情好的時候,精力更充沛,效果特別好;情緒低落的時候效果差,情緒和效率密切相關。
情緒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體驗,即對外界事物的體驗。如果外在的東西滿足了,滿足了自己的需求,人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比如快樂、滿足,然後就有了很強的接受知識的能力;反而會產生失望、悲傷等負面情緒,接受知識的能力會更弱。所以在平時,記得要學會調整自己,讓自己保持穩定的情緒,這樣我們的頭腦才能保持最佳的效率。
而我們要想成為記憶大師,就要明白穩定的環境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比如朋友的支持和幫助;同時,我們平時註意保持積極的心態,勇敢面對困難,積極探索和思考,利用想象力和我們過去的知識作為我們記憶的啟蒙點,我們可以成為最好的記憶控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