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厭食癥的後果是什麽?
厭食癥為飲食失調癥,其醫學名稱為神經性厭食(Anorexia nervosa)。患者以女性居多,死亡率高達20%。 有些人認為厭食癥和強迫癥(obsession)有類似之處,最初,病人只是為了“減肥”而少吃少喝,漸漸卻形成強迫觀念,甚至不吃不喝,其後果即造成體重嚴重下降,患上厭食癥。 厭食癥患者最主要征狀是對食物提不起興趣,沒有胃口開懷吃東西。患者的想法和實際情況相差很遠,即使已經很瘦了,還老是覺得自己很胖。根據美國精神協會的標準診斷,厭食癥患者的體重往往低於標準BMI15%。 根據8個方面的征兆,判斷是否有“厭食傾向”或患上“厭食癥”-- ★ 對身材和體重過份重視,已成為對自己評價的標準。對肥胖極端恐懼,有很強的欲望想要減輕體重。減肥成為壹種習慣,就算體重已是過輕,但仍然把減肥掛在口邊。 ★ 吃得很少或只喝飲料,接著強迫自己拒絕進食、過度劇烈運動、服用瀉藥及利尿劑、自我催吐等。 ★ 短期間內體重急遽減輕,使體重降至標準體重的75%至85%以下。 ★ 通常仍維持正常的作息活動,並且否認饑餓及疲倦虛弱。 ★ 有時亦出現貪食癥的惡性循環,即間或在短期內吃下大量食物,然後用種種激烈的方法,把食物排出體外。6、長期下來造成腸胃功能衰竭,壹吃就吐,無法進食。 ★ 低血壓、心跳減慢、掉發、骨質疏松、指甲脆弱、臉色蒼白或臘黃、畏寒、體質極差。 ★ 出現月經失調或暫停。 有什麽影響? 患者由於長期過度節食,造成營養不良,因而影響生理變化,包括月經失調,甚或是停經等。壹般常見的征狀包括:皮膚變得粗糙幹裂、柔毛出現、體溫下降、心跳緩慢、身體衰弱、脫水、臉色蒼白、精神無法集中,甚至感到焦慮或者憂郁,心臟功能變差,甚至還會暈倒。同時,由於患者體內缺乏脂肪,容易發冷、畏寒。病情嚴重的話,會導致心臟衰竭,甚至死亡。 如何治療? 厭食癥的診治必須視患者的病情而定,病情嚴重的話,甚至必須入院接受心理醫生、專科醫生及營養師的觀察及診治,再配合行為治療,使到病人的體重漸漸回升。若是病情還不太嚴重,在心理醫生的輔導下,也有可能康復。 值得註意的是,厭食癥患者如果仍處於發育期,而器官又已受到損壞,可能在病情好轉之後,功能還無法恢復正常,會影響到生理發育和成長。 患者是否能康復,也必須視病人的意誌力而定,療程則因人而異,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最重要的是,要盡早治療,不要等到病情很嚴重才上門找醫生。 值得壹提的是,許多患者在患病初期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患上厭食癥,而家人由於生活忙碌,或是不常在壹起用餐,而忽略了病人的病情,等到發現問題時,往往病情已不輕 厭食癥,治療厭食癥有靈丹妙藥嗎? 我們已經講過引起厭食癥的原因非常多,但最常見的是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合理的飲食制度,不好的進食環境及家長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少部分是由於疾病因素所致。據北京市家教研究會資料表明:在小兒厭食癥中,非疾病因素引起的占86%,疾病因素引起的僅占9%,其他原因占5%。許多家長不了解這些,看到孩子吃飯少,身體消瘦,臉色發黃,就帶著孩子到多家大醫院找專家,渴望找到藥到病除的靈丹妙藥,最後花了不少錢,吃了很多藥,結果卻大失所望,孩子的情況依然如故,飯量仍然沒有增加。這是因為絕大部分孩子所患的厭食癥不是疾病引起的,用藥物治療就不會有效,有的還會使厭食癥加重,因為凡藥三分毒,每種藥物都有它的副作用和毒性。非疾病因素引起的厭食癥,藥物發揮不了治療作用,卻能發揮它的副作用和毒性,所以家長不能盲目給孩子亂吃藥,否則會事與願違。如果厭食癥是疾病引起的,經過兒科醫生或保健科醫生做體格檢查和有關化驗檢查,最後能找出引起厭食癥的原發病,然後對癥下藥,原發病治好了,厭食也就隨著消失了。例如常見的缺鋅癥,多有厭食的表現,如果通過化驗血鋅,證實鋅含量確實低,經過口服鋅制劑(葡萄糖酸鋅口服液、硫酸鋅等),壹個月後,血鋅補到正常水平,孩子的食欲就會大增。其他如缺鐵性貧血、腸道寄生蟲病,這些病容易診斷,也有特效藥物治療,所以預後都很好。因此孩子患厭食癥後,家長不要著急,不要盲目吃藥,不要聽信巫醫的甜言蜜語。因為大部分厭食癥是非疾病因素引起的,所以這部分孩子沒有必要用藥,要從改善飲食習慣入手,節制冷飲,節制甜食,定時進餐,生活規律,睡眠充足,定時排便。這些方法看似平常,但對這部分厭食的孩子確實是壹劑“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