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三角帆蚌是我國養殖淡色珍珠最重要的貝類。
1.對於大多數貽貝養殖者來說,珍珠貽貝的養殖壹般是不進行的。從產業化的發展來看,不需要專業公司來完成“人工育苗-操作貽貝養殖-珍珠養殖操作”三個生產環節。壹般養殖戶只從事珍珠蚌養殖。從目前的生產情況來看,大部分人都是購買幼貝,自己養殖經營的貽貝,然後雇人經營。所以簡單介紹壹下河蚌的養殖過程。
當貽貝繁殖季節到來時,壹般直接從成熟的珍珠貽貝中挑選出懷卵的雌貽貝,當其受精卵發育成鉤蟲幼蟲時,及時與黃顙魚壹起采(送苗)。
每平方米流水育苗池可放置20-30條寄生有鉤蟲幼蟲的小魚。育苗池要掌握壹定的水流量,但流量不能太快。每天給魚苗餵食,讓它們正常生長。水溫30℃以上時,鉤蟲幼蟲4-7天成熟,25-30℃需7-9天。寄生在魚身上的鉤蟲幼蟲脫落後開始自由生活,稱為稚蚌。這個過程叫做去苗。幼貝(65438±0-2mm)在苗圃的淺池中養殖,直到長到約65438±0cm。制作流程為:孕母蚌→鉤仔→黃顙魚送苗→培育幼貝→幼貝。
2.養殖幼貝來操作貽貝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浙江的貽貝養殖戶在生產中廣泛采用大水面小網箱養殖操作貽貝的方法,效果相當明顯。將1 cm的幼蚌直接培育成8 cm左右的手術蚌,時間縮短至3個月左右。這壹改革使得當年通過手術育苗養珠成為可能。
這種小木籠壹般規格為(40-45) cm× (40-60) cm× 10 cm,用杉木(或竹子)條制作,杉木條規格壹般為(1.5-2) cm× (3-4) cm。木框釘好後用2厘米的網封閉,上部留壹條縫。籠子底部墊塑料薄膜,放置肥泥。每網投放幼貝150-200只左右為宜,這樣有望在當年秋季將60%以上的幼貝培育成手術蚌。
養殖水域面積應在10畝以上,水位應在1.5-2.5米。幼貝入箱前3-5天,根據水環境(新塘或老塘)和魚類放養情況(50-200花、鰱魚按壹定比例/畝)施底肥改善水質。使水呈淺棕色或黃綠色,透明度為30-40厘米。幼蚌的水質在3 cm前不能太肥,否則稍高濃度的氨和亞硝酸根離子會抑制其生長。
在養殖過程中,根據透明度和水色的變化及時追肥,壹般每10-15天追肥壹次,每次用濕豬糞150-250斤/畝。肥料必須充分發酵和分解。最好不要用雞鴨糞。建議使用專業復合肥(用量可按說明書),安全高效。
當幼蚌長到3-5 cm時,可適當增加施肥量,提高水分肥力(透明度30 cm)。另外,生石灰每隔10-15天施壹次(10公斤/畝)。在整個栽培期間,當水分變淡,透明度增加時,應及時追肥。但壹定不能讓藍綠藻繁盛,否則透明度要降到25厘米以下。
如果能按照要求進行科學管理,60%的幼貝不到3個月就能達到手術規範。
(二)淡水無核珍珠操作技術
將貝類外套膜的上皮組織移植到養殖珍珠中培育珍珠的方法壹直是人工培育珍珠的基本手術技術。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將淚膜技術與系統的消毒技術科學地結合起來,形成了壹套新的手術操作技術、流程和質量管理措施。通過對操作人員的培訓和養殖生產實踐表明,該技術及其管理措施不僅大大提高了“大、亮、圓、亮”的優質珍珠率,而且珍珠蚌術後成活率達95%以上,並能有效防止蚌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