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區,主要景點有茅盾故居、林家堡、立誌書院、文昌閣、修真寺、皮影戲館、戲臺、翰林第、竹雕工藝館、江南百床堂、余留良錢幣館、匯源典當等。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嘉興唯壹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烏鎮河東側觀前街17號。是壹座四開間、兩層、兩層的木質建築,總面積450平方米。夏通山故居
夏通山舊居的大廳裏,掛著壹幅官員的畫像,穿著清朝的官服,插著各種各樣的花和羽毛。他的豪宅是夏桐山的祖父的家,也有壹個與楊乃武和小白菜有關的故事。秀關震古戲臺
戲臺為道觀附屬建築,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和修復真相的觀點壹樣被損壞,但從1919年改造開始壹直維護至今。戲臺占地204平方米,北臨修真寺觀前街,南臨東石河,東臨杏花橋。舞臺是壹個休息山屋頂,有飛檐和上翹的角落。平臺有兩層,底部用磚石圍起來,有側門和前門進出。側門通往河港,底樓後面有壹個小梯子通往陽臺,或者可以通過翻板門從河港下到船上。陽臺分為兩部分,後面是更衣室,雕花低窗,寬敞明亮;前面是舞臺,正對著廣場。匯源典當行
迎駕橋與南華橋之間,五開間立面,樓上樓下,1.8米高櫃臺。據《吳琴鎮誌》記載,烏鎮最多時有13家典當行,太平天國之前有7家。1931,只有匯源當1還在支持。日軍入侵前,標準房出不去,很快就倒閉了。自從匯源關門,烏鎮典當行的歷史也就結束了。江南百創館
是中國第壹家專門收藏和展示江南古床的博物館。當地百姓也稱之為趙家亭,面積約1.200平方米,囊括了明清及近代數十件江南古床傑作。從富商大家到普通百姓,各種木床應有盡有,從壹室壹床到多室壹床(有更衣室、衛生間、仆人室等。).既有貴族的奢侈,也有普通人的節儉。鴻源泰發廊
中國的藍印花布世界聞名,烏鎮是藍印花布的原產地之壹。宏遠泰染坊創建於宋元時期,原址在清光緒年間遷入的南閘。是藍印花布的生產基地,藍印花布產品的集散地。老街場巷
烏鎮的街巷小巷數量和規模都不小,俗稱四門八巷幾十巷。8個街道分別是長春裏街、澄江裏街、同裏街、南街、中街、北街、觀前街、東街。豐原雙橋豐原雙橋又叫廊橋,因為上面有壹個帶蓋的棚子。橋下有壹道水柵欄,是古代水路出入境檢查站。傳說走雙橋有男左女右的習俗。壹次在橋上走的時候,要走左右兩邊,這樣出橋的時候才能兩頭兼顧。紮西由12個小島組成,由60多座小橋相連。河流密度和石橋數量全國第壹。
紮西有很多“老底子”——幾公裏長的老街,青石路,壹半的房子在水上。有幾個手工的東西可以看看:壹是手工醬作坊,鎮上的鹵菜味道不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產自銷的醬油。第二種是生鐵鍋,手工鑄造。第三是絲綢。益達寺創建於光緒初年,遊客可以在老式繅絲機上操作。
這裏仍然有壹些民間活動。穿好衣服後,女人們每人拿著壹個通常煎藥的瓦罐,壹隊壹隊地走著。過橋時,他們把瓦罐扔到河裏,以為這樣可以保佑新的壹年沒有疾病和災難。到了現代,扔藥罐的行為消失了,提著燈籠過橋演變成了節日遊樂和祈福活動。宜昌葉放位於紮西烏鎮南岸。是明朝嘉靖年間壹個湖州鐵匠經營的。入口四周都是回廊,院子中間是壹個巨大的“天下第壹鍋”,直徑約5米。壺底的鑄標是“天下第壹壺,同治五年造”。現在已經關了很久了,只用來給人拍照。昭明書院進了書院的大門,裏面很空曠。燈下有壹座石碑樓,上面寫著四個大字:“六朝猶存”,下面碑上寫著壹行字:“梁昭明太子與沈尚書同學”。這座石牌坊建於明朝萬歷年間,高3.75米,寬3.8米。龍鳳板上的“梁昭明太子、沈尚書書房”四個字,是刑部委員沈世茂題寫的,文革時用石灰塗上去的,以保存下來。石牌樓後面是壹個開放式的花園,前面有壹個四眼池,四周是參天古樹。王紀念館王紀念館陳列著許多有關王的史料。只有壹尊身著王的少婦雕像和壹艘“壹刀切”的紀念船吸引了遊客和觀眾的目光,也描述了王為成功舉辦“壹刀切”活動做出的傑出貢獻。王被世人稱為“紅色守望者”、“偉大的守護者”、“偉大的幕後英雄”的不朽壹生。茅盾紀念館茅盾紀念館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期間陳列茅盾遺物59件,圖書近1000冊,圖片90余幅。很多資料都是第壹次呈現在世人面前。整個展廳以《人生與文學之路》為主線,展示了茅盾先生的壹生。茅盾公墓
茅盾墓園占地2150平方米,是茅盾《子夜》中的名篇。這裏不僅有茅盾和他的妻子康德的骨灰,還有茅盾的母親陳愛珠的陵墓。
在茅盾先生陵墓前,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壹座茅盾先生的半身銅像,取自茅盾擔任文化部部長的形象。銅像前是壹塊黑色花崗巖雕刻的墓碑,像壹本打開的書,書頁上刻著茅盾代表作《子夜》第壹章的手稿字跡。銅像後面的墓室裏,擺放著茅盾和妻子康德的骨灰。
整個陵墓是壹個規則的橢圓形。本草染色車間手工環保印花烘幹大車間。晾布場用青磚鋪成,密密麻麻的高桿,階梯式的晾布架,規模相當大。草染坊除了以藍草為原料制作藍印花布的工藝外,還有獨特的烤色工藝。彩焙色彩豐富,是從當地的植被原料中提取的,如茶葉、桑皮、牛油樹葉等都是提取色彩的原料,所以這個染坊在當地被稱為植被的天然彩染坊。堂上的堂堂是烏鎮壹個姓朱的大戶人家的宅院,烏鎮人喜歡叫它“堂上的堂”。在烏鎮,有很多大戶人家的廳堂、宅院,比如東街的許家亭堂、趙家亭堂。這些房子有獨特的建築風格和雕刻精美的大廳。賈珠廳不僅匯集了這些大房子的特點,而且是烏鎮的壹個獨特的大廳。它的特點是廳上有廳。白蓮塔寺的烏鎮,素有“壹景雙塔九廟十三廟”之稱。壹觀指東紮修真觀,兩塔之壹為白蓮塔寺。原位於吳敬堂北部,烏鎮天井巷以西,當地人喜歡稱之為西寶塔。這是因為它與東柵的壽生塔遙相呼應,所以烏鎮有東西塔。紮西的水上市場,壹個水上市場,叫做“水石口”。清晨,晨霧散去之前,水石口熙熙攘攘,四面八方的船只已經擠滿了河道。兩岸的水格,茶館、肉鋪、小吃店、豆腐攤早早就開了,水鄉的壹天開始了。傍晚時分,暮色籠罩了小鎮,窗欞和門縫裏透出壹點燈光,水石口兩邊的咖啡館、夜宵店、燒烤店又熱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