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蛋撻還是蛋塔?ta這個詞怎麽寫才正確?

蛋撻還是蛋塔?ta這個詞怎麽寫才正確?

正確的應該是蛋撻,但是現在的人總把它寫成蛋塔。

蛋撻在英文裏叫蛋撻。蛋羹是壹種由牛奶、雞蛋和糖制成的果凍。在中國叫蛋,tart取其音。所以經常被拼錯為“塔”。

這種蛋撻早在中世紀就出現了,但是看起來會和現在的蛋撻很不壹樣。按照現在的做法,皮膚會很柔軟;中世紀的時候,既沒有蛋撻模具,也沒有齒輪刀具,蛋撻的皮還得用手捏,所以蛋撻的皮很硬。中世紀吃蛋撻其實是吃蛋液而不是吃皮。還有壹個原因,就是做蛋撻皮需要大量的糖。在中世紀,糖非常昂貴,所以糖只加在蛋汁中,而外殼則被窮人和乞丐吃掉或扔掉。

中國人知道蛋撻割讓香港,英國蛋撻傳到香港,香港人就開始模仿,甚至比英國人還厲害。蛋撻店除了蛋撻還賣另外兩樣東西:奶茶和咖啡。那時候的蛋撻比現在的蛋撻大兩三倍,甚至有壹段時間,壹個大蛋撻配壹杯咖啡或者奶茶成為香港人的標準早餐。上世紀60年代,香港逐漸富裕起來,香港人開始在蛋撻中加入燕窩和鮑魚作為“大補”。但是過了幾年,這種蛋撻又沒了。有人說蛋撻可以反映香港的經濟。按照英國的傳統做法,蛋撻的皮和汁裏面要加肉豆蔻,但是好像香港人不喜歡吃這種辣的蛋撻,所以現在香港茶館的蛋撻都比較清淡。

蛋撻皮有兩種:壹種是糕點,英文叫泡芙糕點,是壹種被咬時濺有渣的蛋撻皮;另壹種是黃油硬皮,英文叫shortcrust pastry。它需要很多黃油,所以它有餅幹的味道。起初,香港只有糕點。後來,泰昌面包店(香港著名的蛋撻店)用曲奇面團做了糕點皮,大獲成功。現在香港蛋撻做的不錯。壹個是泰昌蛋糕店,壹個是檀島蛋糕店。泰昌主要做酥皮,檀島主要做糕點。香港最後壹任港督彭定康特別青睞泰昌蛋撻,所以泰昌蛋撻又叫肥彭蛋撻。檀島蛋撻皮可分為水皮和油皮:水皮以雞蛋為主,油皮以黃油和豬油為主。蛋撻皮是兩層水袋壹層油皮做三明治,烤起來更有層次感。水皮油皮是香港人發明的。香港人蛋撻的另壹個特點是只用中國蛋,不用美國蛋。他們認為美國雞蛋不如中國雞蛋結實。

蛋撻的制作方法:

1,材料:

A.Tappi材料:低筋面粉270g,高筋面粉30g,酥油45g,片狀馬其林(也就是植物黃油)250g,水150g左右(根據面團硬度逐漸加入,不要壹次倒入)。

B.蛋塔水材料:淡奶油265,438+00g,牛奶65,438+065g,低筋面粉65,438+05g,細砂糖63g,四個蛋黃,煉乳65,438+05g(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決定放不放。放煉乳後,蛋塔水的奶味會更香。)

2.將高面粉與低面粉、酥油和水混合成面團。不要壹下子把水全部倒進去,要慢慢加,用水調節面團的硬度,直到面團表面光滑均勻。用保鮮膜將面團包好,松弛20分鐘。

3.用塑料薄膜將片狀的馬麒麟裹緊,用法式大頭針敲打,使其變薄。這樣馬麒麟延展性好。不要打開塑料薄膜,用油條把馬麒麟搟薄。瘦馬麒麟的硬度應該和面團的硬度基本相同。取出馬麒麟備用。

4.在案板上塗上薄薄的粉,用搟面杖把松了的面團搟成長方形。卷的時候把四個角向外卷,這樣更容易卷出更均勻的形狀。搟面的寬度要和馬麒麟壹樣,長度是馬麒麟的三倍。

5.把馬麒麟放在補丁中間。

6.將面團片兩邊對折包裹住馬麒麟。然後捏死壹頭。

用手掌從捏緊的壹端,從上到下按壓面片。當妳按下下端時,把這壹端捏死。將面片搟長,像疊被子壹樣疊好,用面棍輕輕拍打面片表面,再搟長。這是第壹次打六折。

將四折好的面片向外打開,再次用搟面杖輕輕敲擊面片表面,搟成長方形,再折疊壹次。這是第二次打六折。打完四折,用保鮮膜把面團裹緊,松弛20分鐘。

7.將三折好的面片再次搟開,搟成厚0.6CM、寬20CM、長35-40CM的面片。用壁紙刀切掉多余的邊緣進行塑形。

8.從長邊卷起面團。

9.將搟好的面團用保鮮膜包好,放入冰箱30分鐘,讓其松弛。

10,松弛的面卷用刀切成厚度約1CM的片。

11.用面粉蘸壹下,然後把沾了面粉的壹面朝上,放在不抹油的塔模裏。用兩個拇指捏成塔模的形狀。然後,在模具中塗覆油,並組裝模具。

12,蛋塔水的做法:1。將淡奶油、牛奶、煉乳、糖放入小鍋內,小火加熱,邊加熱邊攪拌,待糖融化後離火,稍涼;然後加入蛋黃,攪拌均勻。

13.最後將蛋塔水倒入模具中烘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