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如何準備豆幹和吃素

如何準備豆幹和吃素

1

我從小在外婆家長大,記憶中的食物總是有外婆的味道。

奶奶有壹個廚具,她說是五十多歲買的,用了二十多年。鍋的底面由三條腿支撐,鍋面呈拱形,可以用來煎各種食物。事先將絲瓜過濾成細絲,將辣椒磨碎,取細沫與面粉混合,然後打兩個雞蛋,加入水和鹽,攪拌成糊狀,或在玉米粉中加入水和糖精。放在高溫的地方靠氧氣和微生物的作用發酵壹晚,第二天就能聞到酵母的酸味。舀壹勺,順著鍋面頂部往下倒。拱形的結構讓糊狀的意大利面均勻的鋪滿整個鍋面,兩面煎,肯定比現在用電餅鐺做出來的好吃很多。

椒鹽味,蘸醋吃五個。剛出鍋的卷餅熱氣騰騰,趁熱在上面放了壹層白糖。白糖融化成糖水,卷起來吃,甜甜的。或者等煎餅幹了,想吃的時候,放在火上烤。加熱後自然卷曲,中間包裹壹些配菜,酥脆可口。

另外,奶奶喜歡煮粥。奶奶總是指著家裏熬粥的老砂鍋跟我說:這鍋跟妳壹樣老。然後慢慢給我講砂鍋的故事。

我媽養我的時候,我剖腹產。手術後,傷口無法愈合。每天咬牙切齒,吃不下飯。奶奶每天去買砂鍋給媽媽煮粥。就這樣,靠著奶奶煮的粥,我媽才有力氣養活自己,傷口慢慢愈合,就這樣白白被餵胖了。

可能是因為從小喝粥長大,後來特別喜歡,尤其是奶奶煮的粥。我在外婆家的每壹個寒暑假,外婆每天下午都會給我熬粥。

奶奶的粥和別人的不壹樣。還有的總是洗壹些黃豆放鍋裏煮。奶奶去慢慢熬壹鍋粥。

下壹桶米,壹點紅豆,放在砂鍋裏,加半勺水,大火燒開。水開後,加入半勺水,放涼,大火繼續煮。如此反復,壹直熬煮五六次,直到紅豆的精華全部融化在湯裏。最後加入幾顆紅棗,蓋緊,出鍋煮。揭開蓋子,顏色誘人,紅棗的香氣撲面而來。喝在嘴裏,湯汁濃郁,暖氣遍布全身。

小時候吃的是奶奶做的煎餅,喝的是奶奶煮的粥,坐的是明亮青石瓦的板凳。空氣中充滿了食物的香味。夕陽滿院,也照在我們的臉上,相視而笑,想想總是暖暖的。

後來在國外讀書,吃慣了各種好吃的,才發現自己的飲食習慣也漸漸跟著奶奶走了。我不忌肉,但不愛吃大魚大肉。我喜歡甜食和粥。不管在外面喝各種花裏胡哨的養生粥,我總是對奶奶簡單的壹碗小米粥情有獨鐘。

時間給了我挑剔的胃和無可替代的愛。

2

可能是從小吃慣了外婆菜的味道,以至於喜歡拿媽媽的廚藝和奶奶比,然後就不滿意了。

奶奶用很少的油就能炒出很好吃的菜,媽媽用再多的油也很難重現奶奶的味道。奶奶做的油餅比媽媽做的酥脆,包子更香更軟。不像她媽,總是不控制堿量,把饅頭做得又硬又黃。很長壹段時間,我調侃我媽的廚藝,她媽總是保持沈默,繼續為我做壹切,毫無怨言。

高中的時候學習壓力很大,媽媽開始顯著改善我的夥食。父親是陜西人,老家愛吃燉湯和鹹肉飯。我媽媽從那裏的壹個老鄉那裏學到了煲湯的秘訣。買排骨,加山藥,枸杞,板栗,加去年冬天的豆幹,放高壓鍋裏煮幾個小時,等我回來。

剛開始沒做好的時候,湯總是看起來黑乎乎的,沒胃口。我媽總是強迫我喝,所以我很排斥。每次喝完酒,我就說還有很多作業要做,馬上就跑了。

到了高三,為了保證學習質量,學校開始實行半封閉式管理。早晚的飯都在學校解決,省去了路上折騰的時間,美其名曰提高學習效率。壹開始,我習慣了壹段時間。結果食堂的飯菜實在難吃,同學們紛紛抱怨。於是家長開始給孩子送飯。到了吃飯點,他們在學校門口拿著保溫桶,讓孩子吃熱飯。

母親加入了送飯大軍,早晚提著保溫桶在門口等著。有時是鹹肉飯,有時是煎蛋,有時是那碗黑排骨湯,盛在樓上的小碗裏。

冬天寒風凜冽,我總是帶著飯桶去食堂。坐在角落裏,看著其他同學排隊打飯,我突然笑了。原來能吃到媽媽做的飯是壹件超級幸福的事。我突然不排斥媽媽做的壹手爛菜,期間媽媽認真的付出已經超過了壹切。然後我會安慰我媽醋太多了,喝起來不算太酸。

後來上了大學,武漢菜口味重,食堂賣的瓦罐湯也不太用心選肉。我吃的大多是骨頭,所以很少喝。我的胃不太好。每次生病的時候,我都會想,要是有壹碗濃稠的熱湯暖暖身子該有多舒服。然後我就會想起我媽那鍋補湯。

曾經有壹種溫暖不知不覺,又壹次明白,溫暖已經溢出了我的心田。

奶奶從60歲開始就大病壹場,出院後就成了嚴格的素食主義者。近年來,有壹種走得太遠的趨勢。壹開始,我只是不吃肉。後來家裏的器皿不允許用來放肉。最近幾年,我不再吃雞蛋和茄子。

相反,爺爺是另壹個極端。他不僅吃素,而且胃口很好,從不挑食。舊社會的貧困生活養成了他節約糧食的好習慣。印象深刻。小時候吃飯的時候愛吃米粒。每次我的祖父都會再次撿起它們,在吃之前象征性地吹壹吹。

我們都很同情爺爺,因為奶奶,爺爺的飲食水平長期處於匱乏狀態——不僅壹日三餐吃不上肉,連油水都少得可憐,淡如止水,無味。所以每次爺爺去幾個小朋友家,我們都盡量買些肉給爺爺做個難得的牙祭。臨走的時候,我們還會給爺爺帶點零食,香腸,牛肉粒,平時也會夾著好吃的給爺爺送去,努力讓爺爺的飲食達到初級小康水平。

我最喜歡給爺爺的零食之壹是中國漢堡包。爺爺愛吃肉,但是嘴不太好,比如牛肉,排骨,基本都是有嚼勁的,總是吞不下去。相反,肉夾在包子中間,肉剁得很細,爺爺就不會那麽難吃了。也註意到了這壹點,我開始習慣給爺爺買這種零食。每次我去鎮上購物,我總是買壹個。我爺爺在家拿的時候總是先遞給我,我總是騙他說已經在鎮上吃過了。然後我看著我爺爺用滾燙的力氣吃了滿嘴的油。他羞辱我,我欺騙他,像兩個孩子壹樣。

我最後壹次給他買肉夾饃是暑假離家上學的那壹天。那時候我爺爺還精力充沛,站在路口等著我春節回來。過了不到兩個月,他不小心摔在門前,那種坐在家裏的深情顯得孤獨而平淡。因為壹些身體原因,臨時回家半個月。走的時候爺爺臥床不起,不能出來送行。我止不住哭了,用老辦法答應他:我明年去北京,到時候給妳帶更多新鮮好吃的。爺爺終究沒有信守承諾,在去年那個寒冷的冬天離開了我們。從此以後,我們再也沒有互相謙讓和欺騙的機會。

我突然明白,食物有時候就像是生命的壹份美麗契約。我想用美食鎖定妳的離去,妳也想用美食對抗衰老的身體。雖然我們所有人最後都逃不掉,雖然我們最後可能會站起來,但美食永遠是最好的索引,會讓我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裏想起妳。生活有時候很無奈,美食永遠很忠誠。

現在爺爺吃不下我給他買的肉夾饃了;我知道,總有壹天,我將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新鮮零食,吃不到她煮的稀飯;母親壹天天老去,總有壹天我會繼續給她煲湯。可能壹開始,她會嫌棄我工作差。我錯過了也沒關系。

花開花落,年復壹年,有人會離開,有人會老去,有人會長大。我懷念過去,但我再也回不去了。這就是生活,我們最終還是要習慣的。

不過好在有日復壹日的三餐,還有每個族群獨特的味蕾,構成了我們最忠誠的回憶,連接著彼此最溫暖的時光。

我們不禁安慰自己:只要舌尖上的“羈絆”還在,所有的愛和回憶都會在。無論是家常菜,還是街頭小吃,幸福的味道壹直屬於妳。咬壹口,嘗壹點,回憶自然會湧上心頭。當然,只有我能理解我唇邊的微笑或眼中的淚水。

以前從來沒有遠離過家鄉,壹菜壹湯總是似曾相識,也從來沒有感受過壹種食物包裹的感情。後來在國外讀書的時候,漸漸明白了那種味道的獨特和奢侈。每次吃家鄉飯,都覺得家從來沒有遠離過或者離家的距離更近了。《舌尖上的中國》說:總有壹種氣味,以它獨特的方式壹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出處。

在遠方有個家,也會有家人做的愛吃的飯。回家暖暖的吃壹口,我們所有的流浪都有了去處,所有的情緒都有了寄托。

在這個世界上,畢竟愛情和美食不能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