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是什麽?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是什麽?

端午節是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每到端午節,大家都吃粽子,賽龍舟。但是妳知道端午節的起源和習俗嗎?來和我壹起看看吧!

“端午”壹詞最早出現在西晉名臣周初所著的《方誌》中。這份文獻成為現代人查閱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端午節起源於什麽時候?長期以來壹直有不同的意見和爭論。關於端午節的起源,* * *有多種說法,這裏介紹幾種廣為流傳的說法。

1,源於紀念屈原

這種說法在全國廣為流傳,人民群眾最為認可。

據史書《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人,春秋時為大臣。屈原本名平,其實姓“糜”,不姓“屈”。

相傳,屈原主張起用人才、賦權,使富有,並力主聯合反秦,遭到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廢黜,逐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流亡期間,他寫下了《離騷》、《田文》、《九歌》等憂國憂民的詩篇。

公元前278年,秦軍入侵楚國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痛,但又舍不得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下最後壹首詩《懷沙》後,縱身投入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波瀾壯闊的愛國樂章。

屈原跳河後,當地群眾聞訊後立即劃船求救,但再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百姓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帶飯團扔到河裏,防止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吃粽子成了習俗。

2.起源於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楚國人,為了不被滅口,只身逃到了吳國。後來他和孫武為吳國效力,差點把楚國給滅了,把楚平王的屍體挖出來鞭打。在吳王闔閭之後,夫差登基。吳越爭霸,吳軍打敗越國,越王勾踐求和。伍子胥提出“雞犬不留”,但夫差贊成講和。然後越國賄賂奸臣陷害伍子胥,夫差聽信讒言,判了他死刑。

伍子胥臨死前告訴人們,他死後要把自己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國都東門上,要看著越軍滅吳。夫差大怒,於五月初五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包裏,扔到河裏。後人懷念伍子胥,於是開始泛舟,拋粽子。

3.起源於紀念孝順的女兒曹娥。

曹娥,東漢會稽上虞人。他的父親曹旭在5月5日迎接吳申(即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溺死在順江(今曹娥河)中,幾天不見其屍體。那時,曹娥只有十四歲,他日夜沿著河邊哭泣著尋找他的父親。17天後,她也在5月22日投河自盡。五天後,人們發現曹娥的屍體和他父親的屍體壹起浮出了水面,所有人都大吃壹驚。壹時傳為神話,縣令仍為其立碑,並讓弟子韓丹春致悼詞。從此,曹娥生前居住的城鎮改名為曹娥鎮,他去世的河流改名為曹娥河。人們自發捐款建廟告慰他的孝心。從此,端午節也成為紀念孝順女兒曹娥的日子。

端午節的習俗

1,龍舟賽

龍舟,顧名思義,就是形狀像龍的船。這艘船的船頭就像壹個高高的水龍頭,船的側面和腹部被塗上了不同的顏色。龍的大小不壹,槳也不壹樣,有六對、十二對、十七對、五十二對。如果入水方式壹樣,龍舟的大小也壹定壹樣。如果是新船,還必須舉行儀式。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因楚人不忍與賢臣屈原分離,死於江中,許多人劃船追趕相救。他們爭先恐後地追趕,直到洞庭湖消失。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人們用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掉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2.端午節吃粽子

荊楚人民在5月5日煮糯米或蒸年糕扔進河裏祭祀屈原。很多人愛把紅棗包在粽子裏,與“初中”諧音,寓意正在讀書的孩子可以早早得壹等獎。

煮粽子的鍋裏壹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話煮點鴨蛋鵝蛋。吃完蘸糖的甜粽子,要吃蘸鹽的雞蛋。據說五月端午吃煮雞蛋,夏天不會生瘡;中午把粽子鍋裏煮好的鴨蛋鵝蛋放在太陽底下曬壹會兒再吃,就不會頭疼壹夏天了。

3、佩戴香包

戴香包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之壹。香囊內通常裝有壹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具有芳香、驅蟲、防瘟、防病的功效。端陽用四色線紮臂,戴香囊,精致玲瓏。香囊又叫香囊、香囊、錢袋,通常是用五色絲線裹上香水,或用彩緞或布包好的棉花,混合川芎、白芷、三棱、黃芩、丁香、阿莎麗、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藥粉末,再用彩色絲線繡制而成,底有紅、綠、掛。

古語雲:“端午物件:百索、艾草、銀樣鼓、畫得漂亮的扇子、香噴噴的糖果、粽子等等”。佩戴香囊辟邪瘟疫,點綴內頭。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絲綢包裹,用五色絲線系住。香囊中使用的中草藥能散發出天然的香味,屬於中醫理論中的五香範疇,具有開竅醒神、祛濕健脾、祛穢怡神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這些藥物因含有大量揮發油而具有芳香氣味,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端午節傳統香包中的香料可以預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並有壹定的防蚊驅蚊效果。

4.掛艾草

民間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掃庭,眉心放菖蒲、艾條,掛在堂上。菖蒲、艾葉、劉樺、大蒜和龍船花被用來制作娛樂或老虎形狀,被稱為艾仁和艾虎。它被制成花環和裝飾品,美麗芬芳,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

艾,又名艾、艾蒿。它的莖和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以艾草入藥,艾草有補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作用。艾葉加工成“艾絨”是艾灸治療的重要藥材。菖蒲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狹長的葉子中還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滯、殺蟲、殺菌的良藥。可見,端午前掛艾葉不僅“辟邪”,還有壹定的防病效果。端午節也是自古流傳下來的“養生節”。這壹天,人們掃院,掛艾葉,掛菖蒲,灑雄黃酒,飲雄黃酒,攪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是我國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共有的習俗。

自古以來,端午節就有祈求平安的內涵。這壹天,古人會集體舉行午宴,佩戴長命縷,洗草藥水等,以祈求家人和自己的平安。因此,端午節是壹個非常盛大的節日。直到今天,我們對端午節的關註度仍未降低,甚至還被確立為法定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