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長春哪裏吃海鮮又好吃又便宜

長春哪裏吃海鮮又好吃又便宜

長春好吃又便宜,可以吃麻辣啪啪啪海鮮外賣,好吃又不貴,年輕人的海鮮外賣;

前不久,《中國詩詞大會》的播出,再度帶火了詩詞熱。背誦詩詞作為壹項作業,又悄然加入了不少中小學生的“任務列表”。事實上,家長和老師對孩子背詩的要求,就如同天上星辰壹般,盡管看起來時多時少,但從沒真正隱退。

在我清晰的記憶裏,放映著小時候被父母要求背唐詩的“影片”——那是足夠和孫儷比肩的“哭戲”。

完全不明白含義,還要硬記住那些拗口的詩句,很小的時候我常常是邊哭邊背。背《望廬山瀑布》時那個壹把鼻涕壹把淚喲,活活就是“遙看瀑布掛前川”的即視感。

有了這種經驗,我教孩子背詩,有自己的理念:比“不會”更糟糕的是讓孩子產生厭惡情緒。教孩子詩詞的目的,不是“會背”,而是讓孩子愛上詩詞。至於小嘴巴倒背如流,不過是壹場親子文化遊戲的副產品。

下面和大家分享壹些,我和孩子壹同學詩詞的幾種“玩法”。

“春風又綠江南岸”——當壹回詩人

在教孩子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的時候,我讓孩子想壹想,如果妳是詩人,不許妳用這個“綠”字,妳會用哪個字?我和孩子壹起想了:

春風又吹江南岸

春風又至江南岸

春風又到江南岸

春風又過江南岸

……

當然,都不如原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好。孩子自己發現,我們找的都是動詞,而“綠”不是動詞,是壹個形容詞。我趁機對孩子說了自己的體會:“吹”“至”“到”“過”這些動詞,只能表示春風在位置上和江南的關系,而“綠”給出了春風來到江南岸的圖景——春意盎然、生機勃勃,有畫面感,更美!

教孩子送別詩的時候,我特意讓孩子留意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幾首詩的開頭:“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發現這幾首詩的開頭,無不是交代地點或環境。通過這個環節,我想“潤物細無聲”地讓孩子了解,妳要想告訴別人壹件事,先得讓人知道發生在什麽地方。將來孩子自己寫作文的時候,也許會水到渠成吧……

小兒雖然只是個壹年級豆包壹枚,但我經常鼓勵孩子超越壹個“學習者”的地位,把自己擺在壹個“詩人”的位置上去想:“他為什麽要這麽寫?”“換了我會怎麽寫?”

我不認為,詩詞是古人寫好了,我們只負責背誦的東西。我們可以和詩詞、和古人有壹種“互動”。詩詞不是印在書上,作為任務要背誦的壹串“密碼”。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知道,詩詞曾經是我們中國人的壹種生活方式,古人在詩詞裏,給我們講了壹個個故事,告訴我們他的所思所想,呈現給我們壹幅幅美麗的圖畫。

“今夜偏知春氣暖”——給詩找錯誤

當過“詩人”之後,我們的遊戲進壹步升級,開始給古詩找錯。

教孩子唐代劉方平的《月夜》時,發現網上有些地方把這首詩有的地方寫錯了,把“今夜偏知春氣暖”寫成“今日偏知春氣暖”。而我呢,就將錯就錯,就把錯的打印下來。拿給孩子看的時候,我告訴他,這裏有壹個錯字,跟詩的題目《月夜》矛盾,讓孩子自己把它找出來

孩子想了片刻,說“暖”字錯了,夜裏怎麽會暖呢?應該是涼。雖然說得不對,我也覺得很驚喜:把自己的體驗運用到詩詞欣賞中,正是為娘的教學目標啊!進壹步縮小範圍,我提示孩子說,這個“暖”字沒有錯,但錯字就在這句裏。孩子又想了壹下,猜中了:不該是“今日”,應該是“今夜”——熱烈鼓掌!娃,妳真棒!

“白雪卻嫌春色晚”——在自然中尋找詩詞“拼圖”

詩詞中並不都是憂國憂民、世事滄桑,也有風趣幽默的“萌點”和對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正是應該讓孩子的童心去盡情地體會這些。

和孩子壹起學韓愈《春雪》的時候,“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多好玩啊!不說已經是春天了,還居然下雪,而說白雪好像是嫌今年春天來得晚了,因此自己上陣,紛紛揚揚,在庭院的樹木間假扮飛花。

學這首詩的時候,還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時節,看不到落英繽紛,我就去網上找來“飛花”圖片讓孩子體會。學《錢塘湖春行》的時候,我和孩子壹起到公園去找“幾處早鶯爭暖樹”是什麽樣子。看到北方的草地還是黃綠夾雜,我們就壹起開腦洞,猜詩人大概是在春天的什麽時候寫這首詩的,眼下這樣的草,肯定是不能“沒馬蹄”的,大概再過多久,青草才能長成“淺草才能沒馬蹄”的樣子。

“春風不度玉門關”——在地圖中找尋詩意

教孩子邊塞詩的時候,我發現玉門關、陰山等地理名詞出鏡率頗高。

我就找了壹張中國地圖,告訴孩子400毫米等降水線,是我們農耕民族和草原遊牧民族的分界線。我們壹起在地上找,玉門關、陰山在這條線的南邊,還是北邊。了解了這個概念,孩子才能更真切地體會“孤城遙望玉門關”意味著什麽。在這樣的背景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誓言才更令人動容。

說起詩詞,我非常反感“死記硬背”這個詞。明明都是活人說的話,生動、優美、精煉,怎麽就“死”了?我們把詩詞中蘊含生命力的部分,還原給孩子,可以是講個故事,可以是玩個文字遊戲,可以是壹次踏青遠足,也可以是壹次地圖上的旅行。壹場遊戲壹首詩,這樣還用“硬”背嗎?詩句會從孩子嘴裏娓娓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