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是環節動物中寡毛類的統稱。在科學分類上,它們屬於單向蚯蚓目。蚯蚓在中醫裏叫地龍,《本草綱目》裏說它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
體長約100mm,重約0.5 g,生活在潮濕、疏松、肥沃的土壤中,身體呈圓柱形,由100多個關節組成。前部有點尖,後端有點圓,前端有壹個沒有明顯分解的環。腹面顏色較淺,大部分節段中間有剛毛,在蚯蚓爬行時起到固定支撐作用。11段後,各段背線處有背孔,有利於呼吸,保持身體濕潤。
蚯蚓分為很多段(多達150段)。每節都有壹些內臟器官(如排泄器官)。32號?37節略粗,無節間溝,顏色略淺。在繁殖季節,它們能分泌粘性物質,形成蚯蚓繭,包裹排出的卵。蚯蚓體前後兩端呈錐形,尾端略鈍。蚯蚓沒有視覺和聽覺器官,但它們能感覺到光和振動。以土壤中腐爛的生物為食,吃、吞大量的土壤、沙子和微小的石屑。據估計,蚯蚓每天的攝入量和排泄量與其體重相當。
蚯蚓雌雄同體,但需要異體受精。交配時,兩條蚯蚓相互擁抱,分泌粘液使雙方的腹面貼在壹起,各自排出的精子輸入對方的精囊。交配後,兩個個體分離形成蚯蚓繭,蚯蚓從蚯蚓繭中後退。當蠶繭向前移動到14段時,成熟的卵落了進去,9段之後呢?10體節時,對方的精子從精囊逸出,使蚯蚓繭中的卵受精。交配後24小時,蚯蚓繭從蚯蚓的頭部破殼而出,留在土壤中。壹般在2?4周後,看起來像成蟲的小幼蟲從蚯蚓繭中出來。60?90天後性成熟,大約壹年後發育完全。
蚯蚓是壹種常見的陸生環節動物,生活在土壤中,晚上出來,以腐爛的有機物為食,與土壤壹起吞下。它也吃植物的莖和葉等碎片。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進農業生產。
蚯蚓以土壤中的動植物殘體為食,經常在地上打洞,使土壤變得疏松,便於水肥進入,提高土壤肥力,有利於植物生長。蚯蚓可以作為家禽的飼料,是雞鴨最喜歡的“肉”食。蚯蚓也廣泛用於淡水捕魚,是各種水域、魚類和氣候的合適餌料。但是蚯蚓也有有害的壹面。有壹種寄生蟲寄生在豬體內——豬肺絲蟲,在其幼蟲生長發育過程中,有壹段時間寄生在蚯蚓體內。因此,在絲蟲病流行的地區,蚯蚓為這種寄生蟲的繁殖提供了便利條件。活蚯蚓容易傳播疾病,可將絳蟲病、哮喘傳染給豬。它能向家禽傳播氣管交配型線蟲病、毛細線蟲病、異線蟲病和楔形絳蟲病。
蚯蚓是分解者。對於人類來說,它們可以將人類產生的有機廢物分解,變成無機物供植物利用。因此,如果院子裏有蚯蚓,蔬菜或花卉會長得更好...同時,人類的活動會給蚯蚓提供壹定的能量來源,比如食物。然而,人類對土壤和水的汙染會對蚯蚓的生存環境造成極大的危害,威脅它們的生命。
蚯蚓可以作為飼料、食物和藥材,對人類大有裨益。
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蚯蚓在農林牧生產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環境保護中的特殊作用。據調查,我國每公頃約有1.5萬~ 1.8萬條蚯蚓。由於蚯蚓的挖掘性和雜食性,每年每公頃土地排出的蚯蚓排泄物可達幾十到幾百噸。富含腐殖質的蚯蚓糞是植物生長的極好肥料。蚯蚓活動還可以改良土壤,加速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恢復和維持土壤的生態平衡。此外,蚯蚓在處理垃圾中的有機廢物、降解環境中的汙染物以及提供新的蛋白質來源等方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蚯蚓對人類有很多好處。第壹,蚯蚓在土壤中活動,使土壤變得疏松,使空氣和水更深入土壤,有利於植物生長,可以改良土壤。第二,蚯蚓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腐爛的有機物和蚯蚓吃下的大量土壤顆粒被消化形成糞便,富含氮、磷、鉀等營養物質。第三,蚯蚓體內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營養價值很高,是極好的蛋白質飼料和食品。第四,利用蚯蚓處理有機廢物的效率非常高。比如6543.8億條蚯蚓,壹天能吞下40噸有機垃圾。所以蚯蚓對人類有很多好處,所以中國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大力發展蚯蚓的利用和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