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春分節氣的傳統食物及禁忌

春分節氣的傳統食物及禁忌

春分,二十四節氣之壹,是春季第四個節氣,於每年公歷3月20日或3月21日交節。下面壹起來看看我為大家整理的春分節氣的傳統食物及禁忌,歡迎閱讀,僅供參考。

春分吃什麽傳統食物

1、春菜

吃春菜也是春分這壹天全國各地都有的習俗。春菜不是壹種菜,而是春天的蔬菜的統稱,比如薺菜、香椿等等。每到春分這壹天,大家都會去田野裏摘野菜,回家和魚肉壹起做成春湯,寓意平安健康。

2、驢打滾

老北京有習俗,春分吃驢打滾,能辟邪祈福。驢打滾又叫豆面糕,以黃豆面為主要原料,輔以紅豆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作為內餡,不僅口感豐富,食材也多樣化。需要註意的是驢打滾黏性較大,老人兒童在食用的時候要註意,不宜吃的太急,避免堵塞食道,引起危險。

3、太陽糕

“太陽糕,步步高”。春分食用太陽糕也是老北京的春分習俗,春分這天要祭拜太陽神,“請”吃太陽糕。太陽糕既是春分祭日的貢品,也是節令食品,寓意“太陽高”。春分節氣適量食用太陽糕有益於調節身體機能平衡,適應節氣變化。

4、春餅

不少地方的人們有吃春餅的習俗。吃春餅,少不了春餅特有的配菜——和菜。所謂和菜就是用時令蔬菜(如韭黃、豆芽、香幹等)切成的絲,或拌或炒。拌的話就將豆芽菜用水焯熟,幹粉絲煮好,用澱粉、醋、醬油勾成汁,用汁拌菜絲便成。炒著吃,則是把肉絲、蛋皮絲、綠豆芽、香豆腐幹絲、水發粉絲、菠菜或是韭菜壹同放入鍋中炒熟。

春分節氣禁忌

壹、忌大熱大寒

春分屬仲春,此時肝氣旺,腎氣微,故在飲食方面要戒酸增辛,助腎補肝;同時,要註意健運脾胃,健脾祛濕。總的原則是忌大熱大寒,力求中和,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應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防止因此類菜肴性寒偏涼,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而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應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的目的。白燒鱔魚、杜仲腰花、大蒜燒茄子等,有補虛損、降血壓、涼血止血的功效;春筍性味甘寒,具有滋陰益血、化痰、消食、去煩、利尿等功效,都是春分宜食之品。大熱大寒是春分節氣的禁忌當中最需要避免的。

二、忌大喜大悲

春天不僅是萬物復蘇的季節,也是精神疾患多發的時候,因而春分時節切忌大喜大悲,否則不利於肝氣的疏泄。可利用春光明媚時多做戶外活動,或與好友結伴郊遊,以保持身心平衡,此外,春天應順應陽氣升發的自然規律,使肝氣順暢,同時保證睡眠質量,為壹年的健康打下基礎。

三、宜定時用餐,適當鍛煉

由於春分冷暖交替、乍暖還寒,人很容易出現高血壓、*經失調、過敏性疾病等。要特別註意定時睡眠,定量用餐,以達陰陽互補。可逐漸開始晨練,以散步、慢跑、打太極為宜。春分後雖然天氣日漸暖和,但日夜溫差較大,按照“勿極寒,勿太熱”的原則,早晚要適時添加衣物,平日多曬太陽。

春分的飲食原則

3月21日為春分節氣,春分前後是草木生長的萌芽期,而此時人體的血液也處於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於高峰時期,因此容易誘發壹些疾病的出現,所以此時要註意養生保健,首先從飲食做出調整,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膳食,從而預防疾病發生。

古言雲:“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中醫認為在春分時節正是調理體內陰陽平衡,協調機體功能的重要時機,因此我們要註意餐飲,把握好養生的好時機。不過,當人體新陳代謝不協調時,體內會出現某些元素的不平衡狀態,致使早衰和疾病的發生。

壹、食物的陰陽互補

食物分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需要添加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菜肴性寒偏涼;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菜肴,配上蛋類等滋陰食材,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二、多吃時令菜

每個季節都有符合其氣候條件而生長的時令菜,得天地之精氣,營養價值高。吃有養陽功效的韭菜,可增強人體脾胃之氣;豆芽、豆苗、萵苣等食材,有助於活化身體生長機能;而食用桑椹、櫻桃、草莓等營養豐富的晚春水果,則能潤肺生津,滋補養肝。

當然,除了註意膳食外,養生的關鍵還是提高自身免疫力。在思想上要保持輕松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起居方面要堅持適當鍛煉,保持正常睡眠時間。註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促進血液系統循環幫助維持機體平衡,達到養生的佳效果。

春分天氣狀態不穩定,早晚氣溫偏低,對於長期處於高強度工作狀態和高壓力狀態下的“亞健康人群”,要註意防範未來可能出現的“未病”。如盡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場所,可利用居住環境進行簡單的健身運動。

三、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據悉,關於春天的飲食民間有很多流傳,中醫也有很多講究,俗稱吃“春”。專家建議,在這個季節,可以多吃壹些紅棗等養脾的甜食,還有蜂蜜、韭菜、菠菜等,少食酸和辛辣食品。此外,每周應至少補充3次堅果類食品,如核桃、花生、杏仁、桃仁等,有助於提神去燥,除瘙癢等。而在每日的午餐,也適宜補充燉湯食品,如胡蘿蔔排骨湯、白果烏雞湯等,既可補充人體在季節過渡中需要的水分,又可增加蛋白質的攝入,有助於增強人體抵抗力。

四、註意養肝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春應於肝、夏應於心、長夏應於脾、秋應於肺、冬應於腎。春季是肝病的高發季節,需要註意養肝,協調肝的陰陽平衡。甘味食物能補肝益腎,如枸杞、核桃、花生、大棗、桂圓等。而酒會傷肝,春季更不宜飲酒。泡點菊花茶、薄荷水能起到清除肝熱的作用,或是飲用電解質豐富的飲料,如寶礦力水特,也是春季的佳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