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重陽節又稱“踩秋”,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壹般包括旅遊賞景、登高望遠、觀賞菊花、遍插山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的歷史演變
重陽節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重陽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期,重陽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只是皇宮裏的壹項活動。
在漢代,慶祝重陽節的習俗逐漸流行起來。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被謀殺,在她之前的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外,嫁給了窮人。賈把重陽的活動帶給了百姓。賈對人說:在宮裏,每年九月初九,要戴山茱萸,吃帳蓬餌,喝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習俗在民間流傳開來。
“重陽節”的名稱在三國時期就有記載。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載:“年至月,九月九日忽又至。九為陽數,日月相合。是眾所周知的,認為適合長久,所以是盛宴。”
晉代學者陶淵明在《閑散九日》詩的序中說:“我閑散,愛九之名。秋菊滿園,卻又惆悵,空為九華,惜字如金。”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賞菊飲酒的習俗。
在唐代,重陽節被定為官方節日。從此,朝廷和百姓壹起慶祝重陽節,節日期間開展各種活動。
在宋代,重陽節更加熱鬧。《東京夢中華》記錄了北宋重陽節的盛況。《武林外傳》也記載,南宋朝廷“初八重排九卒”,以備次日大娛。到了明朝,宮裏的太監和嬪妃從初壹就開始吃花糕。第九個重陽節,皇帝會親自爬萬歲山看勝仗。
在明朝,九月重陽節,皇宮會用花糕慶祝,皇帝會親自爬萬歲山慶祝他的秋誌。
到了清代,明朝的風俗依然盛行。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壹些地方將夏歷的9月9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這壹天定為“老人節”和“敬老節”。
2012 12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是老人節。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傳統習俗壹:爬山。首先,重陽節有爬山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在這個季節,爬山遠眺,可以達到放松身心、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時期,《長安誌》就記載了人們在九月九日遊覽漢都。東晉時有壹個著名的“帽子從龍山上掉下來”的故事。重陽登高也成為中國詩畫中永恒的主題。
傳統習俗二:賞菊,飲菊花酒。“荒巖孤俗,老菊清秋氣。登高壹笑是重陽節,出城是美餐。”重陽節賞菊、飲菊花酒也很常見。菊花能祛寒解毒,所以重陽節又叫“菊花節”。同時,菊花也被稱為延壽之花,許多中國畫的菊花都以“長壽”為題。齊白石93歲時畫了壹幅《重陽生辰》,為出生在重陽的夏衍先生祝壽。圖片內容是菊花。
傳統習俗三:親朋好友聚在壹起喝酒。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合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祭祖節日。吃喝玩樂也是古代重陽節的主題。在古代,人們喜歡去寺廟過重陽節。在建在風景點的寺院裏,吹著微風,欣賞菊花,喝著小酒,非常愜意。
傳統習俗四:吃重陽糕。因為“高”和“高”是諧音,所以也有壹步步往上爬的意思。當人們慶祝重陽節時,他們不僅要吃重陽糕,還要互相餵重陽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