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春天有低氣壓,夏天有臺風形成的風暴。在秋季和冬季,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向南移動,導致北風。強風巨浪給船舶航行和漁業生產帶來很大困難,特別是在休漁期,會耽誤時機,影響漁業高產。
中國漁業工作者在實踐中透徹理解海洋魚類的“脾氣”,用“壹分為二”的觀點分析風與魚的關系,堅持“搶風頭,抓風尾”,才能贏得海洋漁業的大豐收。
眾所周知,大風來臨之前,氣壓下降,海上產生波浪,波浪傳播的速度快於氣流。因此,在強風到達漁場之前,沿海漁場就會出現傳播速度很快的波浪,其中波長特別長的波浪稱為“長波”。此外,由於氣壓突變,海平面有升有降。當氣壓降低時,海水在水平方向上向低壓中心匯聚,稱為“氣壓波”。“長波”和“氣壓波”都是波,在地表以波的形式傳播。事實上,海水分子在其平衡位置劇烈振動,隨著海水深度的增加,振動強度迅速降低。為了逃避上層海水劇烈震動的影響,魚類成群結隊地遊向低壓的中央海域,尋找合適的棲息地。漁民抓住大風前魚群聚集的好時機,搶盡風頭,多撒網、快捕撈,壹網打盡帶魚、黃魚、魷魚、鯊魚等大量鮮魚。
冬季強風在海面上連續吹壹段時間,會引起海水的垂直攪動,造成海水的垂直混合。風越大,吹的時間越長,海面的垂直混合就越向海底擴散,這樣靠近海底的海水也就產生了更強烈的渦旋,可以把細小的海底沈積物托起,自下而上形成相當厚的渾濁水層。此外,冷空氣造成的海面突然降溫,使海水散發大量熱量,進壹步加強了海水的垂直混合,使淺水漁場的海水變得渾濁冰冷。
由於這些環境條件的變化,原本棲息在相對清澈溫暖海水中的魚類分散開來。當風力減弱時,魚不得不尋找它適合的環境,然後魚有壹個集中的過程。在風大、魚散的情況下,盡量不要去港口島避風,在安全的基礎上采取逆風措施。壹旦風力減小,魚群回到平時的生活環境,再次在魚群分散到集中的時候,漁業工作者立即投入生產,抓住風後的高產。
東海的冬季捕魚季節是中國最長的季節,通常從冬季開始,持續大約三個月,直到第二年下雨或受到驚嚇。
秋冬季節北方冷空氣頻繁南下,外海暖水減弱,沿岸冷水擴張。因為海洋環境的變化,原本分散在黃海和長江口外的帶魚,沿著浙江沿岸海域,由北向南集群遊回,形成了冬季東海帶魚漁場。北起長江口外的佘山、花鳥山,南至浙江南部的洞頭、南北鹿島。
休漁期在冬季,北方強冷空氣經常南下侵入漁場,對東海休漁期影響很大。因為冷空氣南下時,伴隨著偏北風,強風掀起巨浪,會影響漁船作業;此外,由於氣溫驟降,海水溫度迅速下降,促使魚類南下。因此,如果在休漁期冷空氣較強且頻繁,魚南下的速度會加快,因此休漁天數會相應減少。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壹分為二的。強風有利有弊,因為南下的冷空氣引起海水劇烈攪動,使海洋中的暖水和冷水強烈混合,形成不同濁度的海水(漁民稱之為水夾),帶魚壹般在白色的水夾中叢生;同時,由於風力較大,靠近海岸底部的海水變得渾濁,不適合帶魚棲息,於是漂向中上層,帶動帶魚集群形成中心漁場,極大地方便了機帆船、帆船的捕撈。漁民抓住大風能產生水夾、形成漁場的好時機,多撒網、快抓魚,往往壹網就能抓到上萬斤帶魚,獲得大豐收。可見,冷空氣有節奏的南移,可以達到強風促進帶魚密度的天然作用,這是冷空氣對冬季魚季有利的壹面。
此外,休漁期的早、晚主要與立冬前後的冷暖天氣有關,而冷暖天氣又與當時冷空氣南下的頻率和強度有關。還有,當冷空氣南下時,如果吹東北風,混合水系會被推向海岸內側,中心漁場也會向內;如果刮西北風,混合水系會被推向外海,漁場向外。所以冷空氣南下造成的大風方向也和漁場的位置有壹定的關系。
長夏有好幾天東南風,魷魚沖山。
中國幅員遼闊,海岸線長達1萬多公裏,島嶼5000多個,擁有海底平坦的“大陸架”,約占世界“大陸架”總面積的23%。沿海水產資源豐富,僅魚類就有150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有200多種,是世界上魚類產量較多的國家之壹。
漁民在日常捕魚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用生動的語言把這些經驗編成了捕魚諺語。比如舟山有句釣魚諺語“長夏吹東南風好幾天,墨魚(烏賊)沖山”。也就是說,在5月初的長夏季節,舟山沿海持續吹東南風,會造成水溫升高,水從東南沿海流向西北島沿海。此時烏賊正在產卵,卵應該是附著在水中的巖石上。另外,墨魚的遊泳能力很弱,所以會隨水遊到山邊,另外,還有壹種說法叫“長夏打風暴,烏賊垮”。在漁業中,“風暴”是指海上吹來的北風,“拋錨”是指烏賊停在原地。在漫長的夏季,魷魚原本會隨著水流遊向西北的舟山島。刮西北大風時,魷魚移動緩慢,難以成團,產生“拋錨”現象。
再比如漁夫的諺語,“冷暖浮,晝夜浮,清混浮”,意思是水溫下降,魚沈,水溫上升,魚浮;中午陽光強烈,魚下沈,黎明或傍晚,陽光減弱,魚上浮;水色清,魚沈,水色濁,魚浮。這是水溫、陽光、水色的矛盾導致的魚的運動規律。根據這壹規律,漁民利用燈光將分散的魚類誘成群體,並根據水溫的波動和水色的渾濁程度,適當調整網具的高度,進行針對性的捕撈。這樣會讓淡季變成旺季,旺季更旺。
在淡水漁業中,也有“熱天捉流水,冷天捉深潭,風足,雪流水,夜清水,晝渾水,晨捉黎明,夜捉黃昏”的說法,闡明了淡水魚隨天氣和季節變化的矛盾運動規律。根據這些規律,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捕魚方法。
總之,很多漁諺都說明,魚群的活動受季節、氣候、水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有壹定的變化規律,即“有預兆可尋,有事物可觀察,有現象可考慮”。只要我們認真觀察,努力學習,就能掌握捕魚的主動權,大力發展漁業生產。
魚類在海洋中南北遊的現象,是魚類的生理要求與海洋環境變化的矛盾造成的。魚類因繁殖需要尋找合適海域而引起的群體遊動稱為產卵洄遊;為了尋找誘餌,群體遊動稱為誘餌遷徙;由於季節的變化,為了適應水溫,它所引起的群體性遊動稱為暖洄遊。我國漁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掌握了海洋魚類的洄遊規律。“春三天魚北,秋三天魚南”就是體驗之壹。這意味著海洋魚類在春天後傾向於從南向北遊,秋天後傾向於從北向南遊。
隨著季節的變化,冷暖空氣會南移或北移,導致氣溫上升或下降。海洋中也有類似的現象。有壹股從赤道向北流動的暖流,溫度高,鹽度大,稱為暖流;還有壹股從北冰洋南下的冷水,水溫低,鹽度低,稱為寒流。另壹股溪流從沿海河流流入海洋,水溫隨大氣溫度變化,鹽度最低,稱為沿岸水。由於各種海流的力量和南北運動,海洋環境發生變化。每年春季,地球變暖,南風頻繁吹來,海洋中的暖流逐漸向北加強,延伸到我國沿海,而寒流逐漸減弱,由北而退,使我國沿海水溫由南向北逐漸升高。這樣,根據水溫、鹽度、底質、餌料和生理要求,以往在南方和深海越冬的各種魚類由南向北、由深海向淺海群集,尋求餌料或產卵、洄遊。當時漁民揚帆出海,從南到北大量追捕帶魚、黃魚、鯧魚、鯰魚、鯖魚、魷魚。每年的4、5、6月份形成春夏兩季的禁漁期。這就是“春來三日魚北去”。
每年入秋後,冷空氣不斷南下,北風加大,海洋中的寒流逐漸南下,河流入海的沿岸水水溫也隨之降低,暖流相對減弱,海水溫度由北向南逐漸降低。這樣,為了得到適宜的水溫,產卵後分散覓食的魚類逐漸重新聚集,遊向南部海域或深海,形成越冬洄遊,也就是“秋後三日魚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