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年夜飯叫做火爐。
潮汕人把吃年夜飯稱為“圍竈”或“守歲”。圍竈的時候,桌子中間壹般會有壹個叫“取暖器”的火鍋,也是用來取暖或者烹飪食物的,但不是圍竈的初衷。清朝光緒年間的《朝陽縣誌》說得很清楚:“除夕放煙花,家人們坐而食之,謂之壹爐。”換句話說,爐子指的是壹家人坐著吃飯。
為什麽要集體坐著吃飯?答案是幫助辟邪。清朝康熙皇帝的《澄海縣誌》記載:“除夕祭祖,通宵設宴,名為守年。聲金而射辟邪。”原來,在古代,“年”或“年獸”曾被認為是邪惡的東西,年底會出來害人。為了避免危險,全家人要圍坐在壹起吃飯,互相照顧,所以吃年夜飯也叫“守歲”。所以圍著竈臺要花很長時間,經常要熬通宵,這和匆匆忙忙去餐廳吃年夜飯是遠遠不能比的。
2
傳統食物大多是供品。
據地方誌記載,潮汕人會在除夕夜準備很多祭品給祖先。這些供品主要分為三類:豬肉、雞肉、鵝肉、鴨肉、魚肉組成的三類供品,心、毛、菜、鼠組成的三類供品,蘑菇、木耳、針菜、豆幹組成的齋戒。潮汕人把準備食物祭拜祖先視為感恩,而分享豬肉等祭品則視為祝福。犧牲是有福的,也是正當的。
這些傳統的年夜飯大多還包含著吉祥的寓意。比如煮好了卻故意不把頭上、尾巴上、翅膀上的羽毛拔掉的小母雞,表達了來年展翅高飛的願望。紅皮豬肉是慶祝的標誌,但塗成紅色的雞蛋也有後繼有人的意思;丸子代表家人團聚,而粉絲和豬血炒的韭菜壹樣,希望長壽。至於青蒜燉烏魚(烏魚),蒜說會講和,有錢勸(省)就好。當然,魚祈禱了不止壹年。
三
潮汕味道令人垂涎
胡椒烤蟹:
石膏蟹又名紅蟹,是鋸緣青蟹的壹種。明版潮劇《金花姑娘》中有壹段對話,其中提到了紅蟹:“去身(見)有紅蟹的地方買幾對”,可見早在460年前,潮州人就已經愛上了紅泥紅蟹。春節前後,是膏蟹最肥美的季節。傳統吃法是鹹奶油蟹或生(蒸)奶油蟹。在這種情況下,胡椒烤蟹是作者創新的潮州菜。傳統潮州菜所用的辣椒,常被稱為川椒,與那種怪香怪味的螃蟹絕配。方法如下:用精油加熱不粘鍋,爆香蔥,撈起,炒少量辣椒,留在鍋底關火。上菜時將切好的蟹塊按形狀排好,均勻倒入淡鹽水,蓋上蓋子,中小火烤8分鐘至熟。打開鍋蓋,放入炒好的小蔥。同時把鍋斜放,用勺子把鍋底的醬油舀出來,澆在蟹肉上。收汁後,裝盤食用。
五花肉泡菜湯:
春節前半個多月,鮮豬肚已經漲到每斤60元,可見潮汕人視豬肚為寶。潮式豬肚菜通常被稱為辣椒燉豬肚或豬肚鹹菜湯,需要大量的辣椒,並用潮汕特產鹹菜調味。味道很獨特,很好吃。據說吃了對身體有益,所以即使價格很貴,潮汕人還是覺得物有所值。這道菜的做法並不復雜,只需將五花肉清洗幹凈,加入粗白胡椒,燉好後加入鹹菜或泡菜調味即可。註意調料壹定要正宗的魚露和胡椒粉,味道鮮美。
火腿芥末鍋:
芥菜潮,俗稱白菜、白菜芽,是潮汕人栽培的芥菜品種,以大塊、包子著稱。在潮汕,芥菜主要用來腌制鹹菜,其腌制方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醪糟”法。火腿芥菜鍋也是壹道古老的潮州菜,經常被列在潮州宴席的冬宴菜單上。在清光緒的《揭陽縣誌續》中有如下記載:“芥菜...土人腌制的,壹年四季都可以吃。芥菜頭美優,冬月火腿煮湯,宴席中的美味。”做法是將白菜芥菜去葉後切成兩半或小塊,然後澆水去澀。將火腿和蘑菇翻炒,加入湯和芥末,煮至芥末變軟。調味後上桌。註意潮州菜,講究素菜不講究葷腥。榨菜鍋裏的火腿煮好後要去掉或者藏在鍋底,上面只能看到榨菜和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