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菇栽培:原料的選擇
紅菇是壹種草腐土傳真菌,主要以分解糞肥和草類有機質為主要營養進行繁殖。野生紅菇子實體多生於森林中富含有機質的濕潤肥沃土壤中。基質都是腐爛的稭稈、雜草、樹葉和牲畜糞便。紅菇的栽培原料是富含纖維素的農作物稭稈,如棉籽殼、棉桿、甘蔗渣、大豆桿、玉米棒、玉米桿、高粱桿,以及山上的蘆葦、斑點草、大象、蕨類等雜草。
紅菇栽培:培養基的制備
紅菇需要更多的營養,配制合成培養基是合適的。這裏有幾組公式可供選擇。配方壹:棉籽殼86%,麥麩8.5%,石灰2%,碳酸鈣1%,過磷酸鈣2%,尿素0.5%。配方二:大豆稭稈48%,花生殼20%,棉籽殼19%,麥麩10%,過磷酸鈣1%,碳酸鈣2%,料水比為1: 1.3。配方1和2主要用於熟料袋栽。配方三:棉籽殼90%,麥麩6%,石灰1%,過磷酸鈣1.5%,碳酸鈣1%,尿素0.5%,料水比為1: 1.3。配方四:蘆葦50%,鋸末16%,棉籽殼30%,石灰1.5%,過磷酸鈣2%,硫酸鎂0.5%。料水比為1: 1.3。配方3和4適用於發酵材料的床培養。
紅菇栽培:栽培季節
紅菇屬於高溫菌,野生紅菇多發生在夏季。菌絲生長適宜溫度為20℃ ~ 25℃,出菇適宜溫度為23℃ ~ 28℃。栽培季節為春季接種,夏季結果。通常5月接種,菌絲體培養45-50天,6月下旬至7月出菇,提前70天制作原種和栽培種。
紅菇的栽培:栽培方法
培養方式有熟料袋培和發酵料床培兩種,培養料的制作也不同:熟料培養按配方1或2進行,培養料混合均勻,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然後裝入17?33 ~ 35cm聚丙烯塑料袋,高壓滅菌,冷卻,接種(按常規要求)。發酵料床培養:按配方3或4,將培養料混合均勻,集中成堆發酵。堆高0.8m,寬度1m,長度視場地而定。堆放後用薄膜覆蓋水分,發酵時間為5-7天。堆垛溫度達到65℃時翻堆,中間翻堆2-3次。
紅菇栽培:接種和培養
培養方法不同,接種培養方法也不同。袋培養:當袋溫降至28℃以下時,在無菌條件下將紅菇菌種接種於袋內培養基上,密封棉塞。接種後移入23℃ ~ 25℃的室內進行真菌生長培養,空氣相對濕度在70%以下,保持空氣流通,防止室內二氧化碳濃度突然升高。真菌培養通常是30天左右。菌絲長滿袋後,將菌袋移至田間遮蔭棚內脫袋,水平排放在事先已消毒的棚內床上,蓋腐殖土3-5cm。用土覆蓋畦床,讓菌缸在畦床中繼續生長培養。畦栽:將發酵好的料鋪在畦中,厚度為15 ~ 18cm,分三層播種,即在畦上鋪壹層料,播種菌種,繼續鋪壹層料,播種壹層種子,再覆蓋壹層料,形成三層料兩層種子。壹般每平方米用幹料10公斤,菌種量占料量的10%。播種後,將材料表面平整並稍微壓實。然後用塑料薄膜把床蓋上,防止下雨。當菌絲吃到飼料的2/3時,覆土3 ~ 5厘米。但要註意通風,保持床內空氣新鮮,以利於菌絲的發育。
紅菇栽培:出菇管理
菌袋進入田床時,管理上要保持土壤濕潤。土壤含水量不低於20%,大田種植時壹般不需要噴水。比如氣候幹燥,可以在土壤表面發白時噴水保濕,但不要滲透到物質中,以免菌絲黴變。蘑菇通常可以在覆土後20天左右生長。此時溫度控制在23℃ ~ 26℃範圍內,進行人工溫差刺激,幹濕交替,促使菌絲扭結形成原基,分化出菇蕾。想放在蘑菇棚裏嗎?三分陽七分陰?在子實體發育階段,宜每天早晨揭膜通風,結合噴水1次,保持空間相對濕度在90%。保持蘑菇棚的空氣新鮮。溫度控制在23℃ ~ 28℃範圍內。
出菇期在炎熱的夏季,野生紅菇多生長在密林下,溫度低於太空。為此,當人工栽培遇到高溫時,應采用噴水降低空間溫度,采用溝谷蓄水降低地面溫度,加厚屋頂覆蓋以抵禦外界熱源,人為營造適宜蘑菇生長的環境。若在出菇期發現雜菌汙染,應及時挖掉患處,撒石灰粉,1 ~ 2天後覆蓋新土,並加強通風,保持空氣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