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難忘家鄉腐乳的香味

難忘家鄉腐乳的香味

難忘家鄉腐乳的香味

我忘不了家鄉腐乳的味道。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自己獨特的美食。其中,腐乳是壹種風味獨特的豆制品,能使人感到美味。下面分享壹下我家鄉難忘腐乳的文章。讓我們來看看。

難忘的故鄉腐乳香1我壹直對腐乳之類的食物有偏愛,以至於對目前市面上賣的各種腐乳食品情有獨鐘,包括很多人都怕的臭豆腐奶。

前幾天偶然在小吃店吃到壹個豆腐腦,色澤白嫩,鹹鮮可口,鮮而不膩。忍不住大呼好吃又過癮,還有以前家鄉做的豆腐的味道,忍不住懷念家鄉的豆腐香。

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地區的生活仍然非常貧困。在春節和新年期間,每家每戶都要做壹盤豆腐。豆腐的原料豆類,蛋白質豐富,營養高。豆腐是“皆大歡喜”的諧音,農村人過年講究吉祥,寓意祈求全家“皆大歡喜”。首先用石磨把泡好的豆子磨成豆汁,用網布把豆渣過濾掉。將豆汁放入鍋中煮沸。豆腐腦燒開後,用“鹵水”做豆腐,然後揉去果肉,放入有豆腐袋的竹篩中,用石頭壓。當水壓在竹篩裏幾乎呈黃色時,軟硬適中的豆腐就做好了。

豆腐做好之後,可以根據需要制作豆腐乳。豆腐乳是壹種美味、獨特、營養豐富的食品,它主要是由準備好的豆腐經培養、腌制、混合、罐裝、發酵而成。根據腐乳的發酵工藝,可將豆腐分為四種:腌漬豆腐、毛黴豆腐、根黴豆腐、細菌豆腐。在我的家鄉,腐乳通常是腌制的,也就是將豆腐加水煮沸,腌制,發酵成腐乳。這種加工方法的特點是豆腐坯不經前發酵直接放入缸中,後期再進行發酵,通過輔料帶入的微生物進行熟化。用這種方法制作的豆腐味道鮮美,鹹淡適口,無異味,塊狀整齊均勻,質地細膩無雜質,具有白豆腐特有的香氣,壹般需15天左右食用。

我記得那時候,我們家的豆腐是封在壹個大罐子裏的。每次吃飯,我媽總是打開豆腐腦的壇子,小心翼翼地盛出半碗豆腐腦湯。因為味道鮮美,全家人都愛吃。雖然好吃,但是他們放不下。壹般每頓飯都只是前半部分。

現在想來,家鄉做的豆腐好吃,應該和做豆腐乳的原料——好豆腐有很大關系。現在市面上賣的豆腐水分太多,軟而不硬,還添加了其他添加劑,很難有家鄉制作豆腐的獨特風味。自己做的豆腐需要腌制的時間更久,壓榨的時間更長,含水量更低,所以自然做出來的豆腐需要好吃。

好多年沒吃過家鄉做的豆腐了,真的很懷念家鄉那濃濃的豆腐香。

難忘家鄉腐乳的味道2。我家鄉的那條小路。

我小時候,我們家住在鄉下。那是蘇北壹個很偏僻的村子,三面環水,像壹條白帶壹樣在村子周圍汩汩流淌。記憶中的家鄉小路有兩步多寬,海灣蜿蜒崎嶇,通向小鎮。從鎮上坐車,大概兩個小時就到了縣城。雖然村子離縣城只有60多裏,但單程總要花很長時間。壹般去縣城當天回不來了。我們家很窮,因為沒錢旅遊,去縣城是壹種高不可攀的奢侈,有時候偶爾去鎮上,那壹幕幾天都忘不了,尤其是我們的孩子總是興奮很久。

家鄉的小路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由於經濟薄弱,村裏的村民都很窮,家家戶戶連燈都沒接。我記得每當夜幕降臨,勞累了壹天的人們,背著橘子,拿著蒲扇,坐在那條鄉間小路的路口和橋頭周圍,搖著蒲扇,講著故事,拉著回家。悶熱的空氣中充滿了涼爽和笑聲。那是在我家鄉的路邊,在明亮的月光和閃爍的熒光燈下,我們坐在老人的膝蓋周圍,睜大眼睛,聽著老人從上壹輩傳下來的奇怪的故事。老人們口中的故事大多是荒誕不經的,有些故事常常嚇得我們連夜路都不敢走。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趕緊抓著大人的手溜回家,壹晚上鉆進被窩都不敢露出頭來。

老家門前的小路雖然只有兩步寬,但卻是我們村200多戶村民的交通命脈。鄰居從南到北都要經過這條小路,所以這是壹條繁華的小路,也是壹條通達的小路。我們村的人有出海打魚的傳統。村民們組織了幾艘大木船出海捕魚。每次他們回來,他們都是魚滿倉,每家每戶可以得到很多魚。這時,人們用柳條筐從船上擡著或挑著回來,沿著那條小路,他們像壹條龍,壹個接壹個,每個臉上都寫滿了喜悅。那時候我只知道路的另壹頭有壹條河,河裏有很多船。只有壹天,我帶著幾個孩子偷偷溜進了小鎮,我才知道,在路的另壹端,竟然還有這麽繁華的地方。雖然這個小鎮只是壹條兩英裏長的小街,但我似乎覺得它是壹座城市。從此,我心中有了壹個夢想,這個夢想壹直鞭策著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懈追求。

離我家不遠有個電站,站裏有個機房,邊排水邊幫村民加工糧食、飼料等農副產品。我們家有七個兄弟姐妹,不到壹個月就要加工壹次食品。因為叔叔的兒子是我的朋友,所以我每次都必須參加這個任務。四哥用板車推著幾袋糧食,我在前面用繩子拉著,沿著門前的小路,兩邊是綠色的莊稼,河水和綠水裏飄著白色的頭發,伴隨著車輪的吱嘎聲,摸著汗水,哼著鄉村小曲。這個場景簡直就是壹幅風景畫。

家鄉的小路在我的青春裏給我留下了無限的歡樂,但它不是我們永恒的樂園,有時也會感到些許的心疼和無奈,這也成為了我人生中不可磨滅的記憶。那是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的家鄉實行土改,把所有的農田都分給了所有的家庭進行種植。這項政策逐漸改善了我們家的條件,特別是因為我們家人口眾多,每年都沒有足夠的食物吃。田地分到戶後,我們家第壹次有了余糧,每年能賣幾千斤,夠我們上學開銷了。有壹年秋天,為了給我籌集足夠的學費,父親用壹輛小板車推著幾袋糧食到鎮上賣。半路上,壹場大雨傾盆而下,小路變成了被攪動的泥槳。我父親被困在路上了。路幹了,谷穗已經發芽,父親傷心了很久。當時在我幼小的心靈裏,突然覺得這就是農村和城市最大的不同。

那年春天,我們家鄉全面發展家庭副業。很多家庭聯合起來做磚,燒小窯。我的副業是做瓷磚,都是機械操作,壹天生產幾百塊。制造瓷磚需要潤滑油。那時候還沒有專門的潤滑油,都是油脂加工廠的下腳料。每次都必須在40英裏外的石油化工廠購買和運輸。有壹次,由於生產忙,我不得不請假幫忙運油。因為路太小,不能通車,我們只好沿著路邊劃著水泥船往南走。大哥在船後面劃槳,我在船頭使勁的撐著。由於逆風,船像螞蟻壹樣爬行,移動緩慢。風大的時候,船會倒退壹段時間,壹天也走不了10裏。第二天,我建議把船拉上岸,大哥只好同意。他在船上把舵,我在岸上拉。岸邊荊棘很多,尤其是很多帶刺的刺槐。每壹步,我都要穿過荊棘。為了完成任務,盡快回家上學,我的腿被劃破了,肩膀也紅了。汗水滴在我受傷的肩膀上,像鹽水壹樣疼。我的腿像灌了鉛壹樣重,壹步壹步艱難,但我還是堅持了下來。那壹次回來,瘦了整整壹圈,人都黑了。那次運油之旅,是我心中永遠的痛。我夢想有壹天,人們能夠不用拉船或穿越困難,就能把石油從路上拉回來。

漸漸地,村民們不再滿意那條路,許多村民仍然對那條路抱有怨恨。有壹年,大家壹討論,就開始把路倒著挖,然後加寬兩三倍,用磚渣覆蓋。村民笑著說,這就是路。他們來回開著拖拉機,春風在他們臉上蕩漾開來。後來鎮上的領導說,要想富,先修路,於是全鎮壹起步,磚路就變成了柏油路,人走在路上,像鏡子壹樣,不僅平整,還閃閃發光。去年,我回到了我的家鄉。沒有小徑,甚至沒有柏油路。通往我家鄉的路是壹條四米寬的水泥路。大家跟我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候到了。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家鄉看起來像城市。妳看,道路都是用水泥鋪成的。是的,路是水泥的,房子已經換成了樓房和別墅。路通了,村民和城市壹樣生活。農村和城市有什麽區別?將來,水泥路面不僅通向村莊,而且通向每家每戶。在不久的將來,村裏的河可能會用磚和水泥建成。我想這個夢想不會太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