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山柰是什麽?

山柰是什麽?

(黎廷芝)

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Linn.) 別名沙姜、三柰。為姜科多年生草本。主產於廣西、廣東,此外,雲南、福建、臺灣亦產。以根莖入藥,根莖含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龍腦、對甲氧基桂皮酸乙酯、莰烯、對甲氧基蘇合香烯等,黃酮類中有山柰酚、山柰素,其他成分有蛋白質、澱粉、粘液質等。藥理試驗證明,對許蘭氏毛癬菌及其蒙古變種、心性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等10種常見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味辛,性溫,有香氣。有溫中散寒、化濁、行氣、消腫止痛的功能。治胃寒疼痛、消化不良、跌打損傷、牙痛、風濕關節痛等癥。

壹、形態特征

根莖塊狀,芳香,根粗壯,無地上莖。葉2—4片貼地面生長,近無柄;葉片圓形或闊卵形,長7—13cm,寬4—10cm,頂端微急尖,基部圓形或心形;葉鞘長2—3cm。穗狀花序自葉鞘中生出,具花6—12朵,白色,有香味;萼管長2.5cm。花冠長2.5cm;側生退化雄蕊倒卵狀楔形,雄蕊無花絲;子房下位,3室,花柱細長,基部具二細長棒狀附屬物,柱頭盤狀,具緣毛。蒴果(圖14—16)。

圖14—16 山柰形態圖二、生物學特性

山柰原產於熱帶地區,對溫度要求嚴格。在廣西南寧栽培地區,海拔78—102m丘陵陽坡,氣溫高,生長快。7、8月氣溫在30—36℃時,是生長最旺盛期。花期6—8月,果期10月。

山柰是較耐旱的作物。整個生長期對水分要求不嚴,但幹旱過長,葉子會出現萎縮,影響根莖發育,使產量下降,而雨水過多,地面積水,使地溫降低,根莖發育慢,易發生根腐病,對產量也有影響。

在光照充足的條件下,山柰葉色濃綠,質厚,根莖粗壯,產量高,而在光照時數少的陰坡地種植,葉色黃綠,質薄,根莖不發達,產量低(表14—28)。

表14—28 光照對山柰產量的影響

山柰雖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栽培在新墾山坡,有機質較多、疏松的砂質壤土,生長特別茂盛,而栽培在低窪積水、易板結的粘土上,不利根系生長發育,易引起根腐病發生(表14—29)。

表14—29 不同類別土壤對山柰植株發病的影響

三、栽培技術

(壹)選地及整地

選擇向陽、土層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栽培。尤以新墾荒地為佳。

生荒地須在上年冬季翻土,使雜草腐爛,耕作地則於栽種前1—2月翻土。種植前10—15天,即第二次犁翻前,施足基肥,每畝施堆肥或廄肥2000—2500kg。經兩犁兩耙後,隨即起畦,做寬100—150cm的高畦。

(二)繁殖方法

1.種子繁殖

當年收獲的種子,晾幹後於翌年3月中、下旬播種,條播或點播,行距10—15cm,株距5—6cm,覆土2cm左右,每畝用種量1.5—2kg,播後20—30天出苗。此法壹般較少用。

2.根莖分割繁殖

(1)選種

在上年收獲時,選留皮色鮮艷發亮,個子飽滿而分芽多的根莖,貯於沙中越冬。芽頭多而粗壯的根莖,發蔸多,幼姜多,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2)種植

於3月下旬至4月上旬折取壹年生的根芽(二年生根芽供藥用),用草木灰把傷口塗好,隨折隨種,按20×20cm的行株距挖穴,每穴栽種三棵,“品”字排列,根莖靠穴邊斜放,芽眼向兩側,不要倒放或平放,然後覆土,使栽種穴土高出地面,以利排水。每畝用種量60—70kg。

(三)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

栽後壹個月,幼苗開始出土,至植株封行前,雜草生長迅速,中耕除草要及時進行。中耕宜淺,並結合培土。夏末秋初,植株封行之後,兩個月除草壹次。

2.追肥

結合中耕除草追肥三次。第壹、二次分別於5月中旬和7月中旬,第三次於8月下旬。每次每畝施堆肥或廄肥1500—2000kg。

3.排灌

山柰耐旱不耐澇,土壤水分過多對山柰生長不利。雨季要特別註意排水防澇,排除溝中積水,以免發生爛根。

四、采收與加工

12月至次年3月間,地上莖枯萎時采收,挖取二年生的根莖,洗去泥沙,剪去須根。平均畝產400—500kg鮮姜。加工方法是將根莖切成1cm厚的薄片,用硫磺熏壹天後,鋪在竹席上曬幹。每100kg鮮姜可得20—25kg幹姜。切忌火烘,否則變成黑色,缺乏香氣,影響質量。

品質規格,以外皮黃褐色、粉性足、飽滿、氣味濃厚而辛辣味者(與生姜味不同)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