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有什麽寓意?
1,紀念屈原;2、求子,人們互贈粽子,意為求子;3.功成名就,因為“粽子”和“鐘”的音相近,在古代意味著考試成功;4.光宗耀祖,“粽子”和“鐘”的發音接近,因為端午節吃粽子就是“光宗耀祖”的意思,所以家家戶戶都吃粽子。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對抗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采納,而是被革職發配到偏遠地方。楚國快要滅亡的時候,農歷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屈原投河自盡後,楚人為了防止河裏的魚、蝦、龜、蟹吃屈原的屍體,就把美味的食物扔進河裏。就這樣,年復壹年,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到端午節,人們就把食物扔進河裏祭祀屈原。壹天晚上,壹個老人在夢裏夢見了屈原,問他:我們扔給妳那麽多吃的,妳吃了嗎?屈原說:妳給我的米都被那些魚蝦龜蟹吃了。老人問如何避免被它們吃掉。屈原說:妳用竹葉把米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狀的粽子。他們以為是菱角,不敢吃。在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像屈原說的那樣,把尖尖的粽子投入汨羅江。然而端午節過後,屈原給老人做了壹個夢,說,謝謝妳送我那麽多粽子,我都吃了。但大部分還是被魚、蝦、龜、蟹吃。老人問屈原:我們還能做什麽?屈原說: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成龍的樣子,因為魚蝦龜蟹都是龍管轄的,不敢吃龍王的食物。從此,每年端午節,人們劃龍舟到汨羅江邊送粽子,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由來。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子”壹詞,原名“糯米”,粽葉包裹在米中。從飯,聲音別扭。西漢時,粽子被視為端午節最早的食品,應該是壹種“貓頭鷹湯”。引用《史記》、《孝經》記載:“漢朝派貓頭鷹到董軍,五月五日,為貓頭鷹給百官做湯。吃它是因為惡鳥。”大約是因為貓頭鷹很難捕捉,所以吃貓頭鷹湯的習俗沒有持續下去。備案是端午節的主角——粽子,出現在東漢以後。直到晉代,粽子才成為端午節的節日食品。粽子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筠在《續齊故事》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死於汨羅,楚人哀悼之,遂以竹筒貯米,以水祭之。”據《齊諧記》記載,祭祀屈原的米被龍偷走了,於是就有了這種粽子。因為龍害怕楝樹葉和綠絲。可見人們對忠誠的人有著深厚的感情。
各種類型的粽子:
《竹葉水餃》:“取竹葉包在白糯米團子裏,煮熟。尖端就像切好的生菱角。”
《艾香粽子》:“糯米淘洗幹凈,與棗、栗子、綠豆,用艾葉包好,放鍋裏煮。”
《甜茶粽子》:“取真武山優質甜茶,取汁做粽子。粽子是金黃色的,有光澤,入口光滑、嫩滑、柔軟”
粘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消化油膩,營養豐富。"
《臘肉香腸餃子》:“臘肉香腸包裹的小餃子,入口有過年團圓的氣氛。”
《薄荷味粽子》:“薄荷浸米蒸至軟,拌洋糖,裹糯米熟。”
《紅豆沙餃子》:“紅豆沙、糖、脂肪油,煮在小餃子裏。”
《蓮子餡餃子》:“剝心,拌洋糖,包小籠包。”
《松仁粽子》:“沒有皮包的小粽子”
《火腿餃子》:“把餃子放在火腿塊裏。如果火腿是金華的,細肥要均勻。還有,肉丁可以包餃子。”
《蛋黃粽子》:“中間壹個蛋黃,蛋黃壹定是用好雞蛋做的,入口甜鹹不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