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膠丸[湘雅醫學詞典]
3膠囊用明膠藥典標準3.1名稱3.1.1中文名膠囊用明膠
3.1.2漢語拼音膠囊永名膠
3.1.3膠囊用英文名明膠
3.2來源含量本品為動物皮、骨、腱、韌帶中的膠原蛋白經不完全酸水解、堿水解或酶降解後純化得到的產品,或上述三種不同明膠產品的混合物。
3.3性狀本品為微黃至黃色、透明或半透明的片狀或粉末,略帶光澤;無臭無味;浸入水中會膨脹軟化,能吸收自身質量5 ~ 10倍的水。
本品溶於熱水,溶於乙酸或甘油和水的熱混合物,不溶於乙醇。
3.4鑒別(1)取本品0.5g,加水50ml,加熱至溶解,取溶液5ml,加鉻酸鉀試液-稀鹽酸(4: 1)數滴,會產生橙色絮狀沈澱。
(2)取鑒別項下剩余溶液1ml(1),加水100ml,搖勻,加入幾滴鞣酸試液,產生混濁。
(3)取本品,加入鈉鈣加熱,會出現氨臭味。
3.5檢查3.5.1冷凍強度取本品兩份,每份7.50g,置於冷凍瓶中,加水制成6.67%膠液,蓋好,放置1 ~ 4小時,在65℃±2℃水浴中攪拌加熱15分鐘,使樣品溶解均勻,室溫放置15分鐘。將凍力瓶水平放置在10℃±0.1℃的恒溫水浴中,用膠塞保溫17 1小時,然後迅速取出凍力瓶,擦幹外壁,放在凍力測試儀上測試,計算兩次結果的平均值。凍結力強度應不小於180。
3.5.2 pH取本品1.0g和熱水100ml,充分搖勻使其溶解,冷卻至35℃,依法測定(藥典二部2010版附錄ⅵ H),pH值應為4.0 ~ 7.2。
3.5.3透光率取本品2.0g,於50 ~ 60℃加水溶解稀釋成6.67%溶液,冷卻至45℃,按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藥典二部2010版附錄VI A)分別測定450nm和620nm處的透光率,分別不得低於50%和70%。
3.5.4電導率取1.0g本品,加不超過60℃的水溶解稀釋,制成1.0%溶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100ml水作為空白溶液。將供試品溶液和空白溶液置於30℃±65438±0℃水浴中,保溫65438±0℃。取出電極,用試液沖洗電極三次,然後測量試液的電導率,不應超過0.5mS/cm。[1]
3.5.5亞硫酸鹽(以SO2計)取10.0g本品,置於長頸圓底燒瓶中,加入150ml水,靜置1h,在60℃水浴中加熱使其溶解,加入5ml磷酸和1g碳酸氫鈉,立即用0.05mol/L碘溶液65438連接冷凝管(當產生過量泡沫時) 置水浴中蒸發,隨時補充適量水分,蒸至溶液幾乎無色,加水稀釋至40ml,照硫酸根檢查法(2010版藥典,附錄二)進行
3.5.6過氧化物取10g本品,置於250ml帶塞燒瓶中,加入140ml水,靜置2h,在50℃水浴中加熱至溶解,立即冷卻,加入6ml硫酸溶液(1 → 5),0.2g碘化鉀和1%。
3.5.7幹燥失重取本品,於105℃幹燥15小時,失重不得超過15.0%(藥典二部2010版附錄VIII L)。
3.5.8取本品1.0g作灼燒殘渣,依法檢查(藥典2010版二部附錄VIII N),殘留不得超過2.0%。
3.5.9取0.5g鉻,置於聚四氟乙烯消解罐中,加入5 ~ 10 ml硝酸,混勻,浸泡過夜,蓋上內蓋,擰緊外蓋,置於合適的微波消解爐中消解。消化完成後,取消消化罐,放在電熱板上,慢慢加熱,直到紅棕色蒸氣蒸發,近幹。轉移至含2%硝酸的50毫升容量瓶中,用2%硝酸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同法制備試劑空白溶液;用2%硝酸稀釋鉻的另壹種單壹元素標準溶液,以制備每1.0μg/1ml的鉻標準儲備溶液。使用時,準確量取適量鉻標準儲備液,用2%硝酸溶液稀釋,制成每1ml含鉻0 ~ 80ng的參考溶液。取供試品溶液和對照品溶液,以石墨爐為原子化器,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藥典二部2010版附錄IV D第壹法),在波長357.9nm處測定計算。鉻含量不得超過百萬分之二。
3.5.10重金屬取灼燒殘渣下剩余殘渣,依法檢查(藥典二部2010版附錄VIII H第二法),重金屬含量不得超過百萬分之三十。
3.5.11砷鹽取本品2.0g,加澱粉0.5g和1.0g氫氧化鈣,加少量水,攪拌均勻,幹燥,先用小火灼燒使其碳化,再於500 ~ 600℃點燃至完全灰化,放冷,加鹽酸8ml和水20ml,依法溶解。
3.5.12微生物限度取本品,依法檢查(附錄? J,藥典二部,2010版)。每1g樣品中細菌、黴菌、酵母菌數不得超過1000,不得檢出大腸桿菌;不應在每個10g樣品中檢測出沙門氏菌。
類別3.6藥用輔料用於制備空心膠囊。
3.7儲存密封,儲存於陰涼避光處。
版本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