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遇到過以下情況:
等菜的時候,寶寶開始用筷子敲碗,越敲越快,越敲越開心;
食物端上來的時候,寶寶看到想吃的食物甚至直接伸手去抓;
當大家都在摘菜的時候,伊娃發現了新的“玩具”轉盤,不停地轉動。
很多情況下,父母見面總會臉紅,覺得臉色暗沈,不好處理。他們不能在壹桌人面前打敗他。
如果孩子在飯桌上表現不好,孩子的媽媽可能就不在乎吃飯了。經常給孩子夾,註意他的言行,防止他制造噪音,打擾別人。
飯後,媽媽可能又累又餓,連吃了什麽都不記得了。
讓很多老母親感到難過的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為什麽「別人家的孩子」年紀差不多,行為卻乖巧,讓人越來越喜歡,自己的孩子卻這麽不懂事?
表姐小時候在飯桌上給孩子立下規矩,比如,吃輔食的時候坐餐椅,吃飯的時候等爸爸媽媽,等等。
我表姐覺得我姐太嚴厲了,所以不太管孩子們的飯。結果孩子六歲了,吃飯壹定要看電視,邊吃邊哼,弄得滿桌子都是米粒,滿地都是。
帶兩個孩子壹起出去吃飯,表哥的孩子懂規矩懂禮貌,和長輩聊得很巧妙;表哥的孩子卻總是鬧,在座位上亂動,吵著要手機玩,讓表哥總是不開心。
兩個孩子對比的背後反映的其實是父母的家庭教育做得好不好。
對於壹個孩子來說,他的世界是統壹的,他在家裏和外面的行為也是統壹的。那些在飯桌上吵鬧的孩子,在家裏肯定也會吵鬧,甚至更糟。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壹個觀察力敏銳的人,只需壹頓飯就能知道妳父母的生活背景和妳的教育背景。"
日本還有壹種說法:從壹個人拿筷子的樣子就能看出他的來歷。
孩子的餐桌禮儀會默默地告訴別人孩子是什麽樣的人,有什麽樣的性格,甚至父母的教育如何。
如果孩子的餐桌禮儀太差,人們不僅會認為孩子不禮貌,還會認為家長素質不高。
如何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
中國的餐桌禮儀極其復雜和深奧。父母可以先從簡單的事情開始,然後壹步步學習更復雜的事情。
1.等大家壹起吃
讓孩子等大家壹起吃,是對大家的尊重。
這樣做其實有點難,因為我們會發現,在某些場合,別人會說孩子餓了要先吃,但在正式場合,家長可以提醒孩子“我們要等大家壹起吃。”
大家都吃完了才能動筷子,這是孩子應該做到的餐桌禮儀第壹點。
在家吃飯時,家長要讓孩子等到做飯的家長端上桌,這樣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
2.不要碰轉盤
許多餐桌都有轉盤。對於小孩子來說,這是壹個有趣的玩具。每當妳想轉身的時候,或者在另壹端看到妳想吃的食物的時候,妳就會不耐煩的轉動轉盤,不管是否有人在拿食物。
家長要提醒孩子不要翻盤子,大人可以幫孩子拿想吃的東西。如果他真的想自己做,那就讓他轉向壹個方向,慢慢來。
嘴裏有食物的時候不要說話。
當孩子們滿嘴食物時,他們不應該說話。畢竟,展示他們滿嘴的食物是不禮貌的。如果他們需要說話,他們應該先吞下食物,這也是要在家裏訓練的。
以上三點,對於6歲前的孩子來說,可以也應該做到。
當孩子學好了這三種禮儀,就能理解得更深入壹些。
不要敲打筷子或發出聲音,不要挑挑揀揀地吃菜,舉止優雅,在別人幫妳的時候說謝謝。當我們制定了規則,我們必須有壹些具體的方式讓孩子們遵守。
有個新招:讓孩子當禮儀檢查員。
在家裏,父母可以故意犯壹些錯誤,讓孩子指出妳的錯誤。這樣他對錯誤的印象會更深刻,以後也能更好的遵守。
餐桌雖小,影響卻很大。從桌上的細節,可以看出孩子和家長是怎樣的。家長可以註意餐桌禮儀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