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鰲九粥怎麽做?(需要詳細的公式)

鰲九粥怎麽做?(需要詳細的公式)

鰲九節(正月初九)是福州特有的傳統民間節日。“敖九節”又稱“九九節”、“孝節”、“送窮節”。這壹大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花生、紅棗、菱角、芝麻、桂圓等原料熬制甜粥,稱為“藕酒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嫁出去的女兒也要送壹碗“九粥”,有的甚至還加了太扁面、雞蛋、豬蹄等。,並送回父母身邊孝敬父母。另外,凡是九歲,如九、十九、二十九(稱“明九”),或九的倍數,如十八、二十七、三十六(稱“暗九”),都要吃壹碗太平的,就像過生日壹樣,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裏,“九”是硬的。關於甌九粥的起源,民間有不同的傳說:壹個是來自“目連救母”的傳說。據說古時候有個叫木蓮的人,他的母親生前很兇,死後被囚禁在冥界。當他參觀監獄時,他經常給他的母親送食物,但所有的食物都被看守的孩子吃了。後來他想了壹個辦法,把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和糯米混合,煮成甜粥,放在碗裏,再撒壹把黑芝麻給媽媽。獄卒見粥黑乎乎的,便問:這是什麽?木蓮漫不經心地回答:“這是個臟”。(福州話“九”與“土”諧音)看守們認為這粥不幹凈,不敢吃。於是,《歐九洲》送給了慕蓮的母親。那天正好是正月二十九,木蓮的媽媽今年剛滿29歲。按照民間習俗,正月分為“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日稱為“中九”,二十九日稱為“後九粥”。後來粥的顏色變暗,稱為“九粥”,以示對母親的孝敬,也叫“九粥”。不管是正月二十九,還是二十九,都是木蓮媽媽出事的壹年。所以福州人忌諱初九,認為“九”是難年。所以,凡是符合“九五”年齡的人,都要吃得平壹點,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吃“九五”,保證父母的安全和健康。另壹方面,明代學者謝說:“萊文之子,衣衫襤褸,死於正月之暗,弄得天下大亂,棄大街小巷,弄得窮鬼纏身。”清代學者大多認同這種說法。林祖陶《閩中歲時雜賦》詩曰:“相傳香陳九年後,各煮糯棗榛子。掃去塵土扔掉,送他壹個窮鬼來賠錢。”九粥的做法:以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為主料,可加入蓮子、白果,與白米、糯米、紅糖同煮至熟或爛成粥。(花生和蓮子可以浸泡或煮至半熟再和米飯壹起煮。“鰲九節”三天後,是農歷二月初二,也是福州特有的壹個傳奇節日,簡稱“二月二”。2月2日,福州人吃鹹粥,而不是糖粥。鹹粥是用糯米、芹菜、蔥、蒜、蝦、牡蠣、肉絲做成的鹹粥。鹹粥是二月二煮的,主要是因為古代的福州物質不豐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時很少有雞鴨魚肉。只有在春節前,才有必要和可能采購,為除夕和正月準備足夠的“糧草”(因為正月期間,很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很難在市場上買到合適的糧食)。儲存了近壹個月的食物都吃光了,吃不完的食物也快爛了。2月2日,節儉的主婦把第壹個月沒吃的食物全部混在壹起,加壹些糯米,煮成粥,讓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免得浪費。2月2日之後,普通人開始靠面包和水生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二月二煮鹹粥的習俗。由於二月二來源於清理和烹飪正月裏剩下的食物,有些人有余糧就做,沒有就不做。這也是二月二不如“敖九節”熱鬧規範的原因。但二月二畢竟發揚了福州人不奢不浪費,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

采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