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海帶、裙帶菜、紫菜、石花菜、石蒓、馬尾藻和馬尾藻具有其他形態特征和顏色。

海帶、裙帶菜、紫菜、石花菜、石蒓、馬尾藻和馬尾藻具有其他形態特征和顏色。

1,海帶本地名海帶菜,海帶。形態特征:葉寬帶,尖端逐漸變窄,壹般長2-4米,寬20-30厘米(海底生長的海帶比較小,長1-2米,寬15-20厘米)。葉邊緣薄而柔軟,有波狀褶皺,葉基部為與固定器(假根)相連的短柱狀葉柄。海帶呈橄欖褐色,幹燥後變成黑褐色和深褐色,上面有白色粉狀鹽漬。產地和季節:中國的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省北部沿海都是養殖的。由於受南北溫差和光照的影響,海帶的生長和成熟有早有晚,同壹海域或同壹苗繩L的海帶成熟也有先後,因此采收期為5月中旬至7月上旬。經濟價值海帶是壹種營養價值很高的蔬菜。每100克幹海帶含:粗蛋白8.2克,脂肪0.1克,糖57克,粗纖維9.8克,無機鹽12.9克,鈣2.25克,鐵0.15克,胡蘿蔔素0.57毫克,硫胺素(0.57毫克)。與菠菜、油菜相比,除維生素C外,粗蛋白、糖、鈣、鐵含量均高出數倍、數十倍。海帶是壹種含碘量很高的海藻。壹般養殖海帶含碘量為3 ~ 5% 0,汛期可達7 ~ 10。從中提取的碘和海藻酸廣泛用於醫藥、食品和化工。碘是人體必需的元素之壹。缺碘會引起甲狀腺腫,吃海帶可以防治這種病。還能預防動脈硬化,減少膽固醇和脂肪的堆積。海帶的出口品種,英文名叫sea belt,出口國家和地區:日本。2.裙帶菜,褐藻門,海帶目,褐藻科,裙帶菜,我國宋代本草稱裙帶菜,後改為裙帶菜。另外,這種藻類的葉子呈羽狀開裂,也很像裙帶關系,因此得名。裙帶菜是壹種溫帶海藻,能耐受較高的水溫。裙帶菜自然生長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浙江省舟山群島和嵊泗島。現在還有青島和大連的裙帶菜分布,其實早些年是從韓國和日本移植過來的。裙帶菜孢子體黃褐色,形似折斷的芭蕉葉扇,高1-2m,寬50-100 cm,明顯分為固定器、柄、葉三部分。固定器由壹個分叉的假根組成。假根末端略粗,可以固定在巖石上。莖稍長,扁圓形,中間稍凸起。葉片中部有壹條從葉柄延伸出來的中脈,兩側形成羽狀裂片。葉子上有很多小黑點,是粘液腺細胞通向表面的開口。內部結構和海帶很像。在生長中的孢子體柄的兩側形成真菌狀的重疊折疊的孢子葉,成熟時在孢子葉上形成孢子囊。裙帶菜的生活史與海帶非常相似,也是世代交替,但孢子體的生長時間比海帶短,接近壹年(海帶生長近兩年),而配子體的生長時間比海帶長,約為1個月(海帶配子體通常只生長兩周)。裙帶菜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據初步分析,每100克幹品含粗蛋白11.6g,精制脂肪0.32g,糖37.81g,灰分18.93g,還含有多種維生素。粗蛋白含量比海帶高,口感也比海帶好。裙帶菜是壹種可食用的經濟褐藻,也是綜合利用提取褐藻酸的原料。3.壇紫菜屬於門、原絲藻門、紫菜目、紫菜科和紫菜屬。壇紫菜在其生活史中有兩個明顯的生長發育階段,即絲狀和葉狀階段。細絲非常小,只有當它們密集聚集在壹起時,才能用肉眼觀察到。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絲狀體的形態明顯不同。通常將絲狀體的階段分為五個階段,即子實體的萌發、絲狀藻的生長、膨大絲狀體的形成、蛋殼的形成和蛋殼的釋放。葉狀體分為三部分:葉片、葉柄和固定器(見圖1-5)。葉線形披針形,基部寬闊,尖端逐漸脫落,葉片薄如膜,邊緣皺紋較少。自然生長的葉片長30-40厘米,寬3-5厘米,人工培養的葉片長度可達1-2米。4、菜花,又名海凍菜、紅綾、鳳尾等。,是壹種紅藻。它是透明的,像果凍壹樣,又脆又嫩,可以拌涼菜,做成涼粉。石花菜也是提取瓊脂的主要原料。瓊脂又名豆瓣菜、澱粉、明膠,是壹種重要的植物膠,屬於纖維食品,可溶於熱水。瓊脂可用於制作冷食、果凍或微生物培養基。石花菜能吸收腸內水分,使腸內容物脹大,大便量增加,刺激腸壁,引起排便。所以經常便秘的人可以適當吃壹些菜花。石花菜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特別是海藻酸鹽有降壓作用,澱粉硫酸酯是多糖,有降脂作用,對高血壓、高血脂有壹定的防治作用。中醫認為,菜花能清肺化痰,清熱燥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有解暑的功效。5.石蒓萵苣。屬於綠藻門,綠藻門,Ulotrichales,石蒓,又名大白菜,海青,海萵苣,青菜,苔菜,尼龍布。片狀,近橢圓形葉體由兩層細胞組成,高10-40 cm,鮮綠色,基部用固定器固定在巖石上,生活在海岸潮間帶。6.羊棲菜,別名曹倩和錢海,屬於褐藻門羊棲菜目馬尾藻科馬尾藻屬,藻體黃褐色,主幹極短,壹級分枝1-2。側枝互生,與葉在同壹平面。葉無中脈,左右不對稱,壹側向外彎曲,葉緣有粗齒。固定器根莖。氣囊為橢圓形或紡錘形,或具有帶刺的冠或齒狀突起,有時氣囊的邊緣或頂部為翼形。生殖容器是圓柱形的。雌雄異株。主要生長在低潮線附近及以下壹米左右的巖石上,部分生長在低潮帶的大石沼中[5]。在中國,它主要產於東海和南海,資源相當豐富。7.卡拉膠名稱:卡拉膠來源:海藻植物藥杉科植物卡拉膠的全草。功效:清熱解毒,和胃通便。主治:用於咽喉腫痛、瘀血腫痛、跌打損傷、肌腱斷裂、扭傷等。可用於治療胃脘痛、偶發性疼痛、噯氣、反酸、食欲不振、腸燥和便秘。性味:甘、鹹、寒。入心胃經。用法用量:內服:煎服5-20克。外用:取適量塗於患處。別名:鹿角(臺灣省)動植物資源分布:山東、浙江、福建、臺灣省、廣東等。中國東南沿海都有。拉丁學名:角叉菜考證:首次發表於《新華本草綱目》。中藥化學成分:卡拉膠和N-(1-羧乙基)-牛磺酸。角叉菜。壹種來自紅藻門的角叉菜膠,被簡單介紹,並以葉狀體的形式用作藥物。提取的卡拉膠對乙型流感和腮腺炎病毒有壹定的幹擾作用,並有抗胃蛋白酶或抗潰瘍作用。卡拉膠可以用作瀉藥,也可以用於骨科,可以促進結締組織的增殖。角叉菜,角叉菜膠,屬於角叉菜屬,屬於藻門,紅藻門,巨藻科。藻體紫紅色,頂端常為綠色,扁平革質,叢生,分支數次。整體近扇形,蒴果橢圓形,壹面凸出,壹面凹陷。青島煙臺都有分布。生於潮汐帶的巖石上。用於食品和制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