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或王公在歲末舉行祭祀八大自然神的儀式,稱為蠟祭。蠟祭後來流行於民間,其習俗至今仍存,即臘月初八,南方人要吃臘八飯,北方人要喝臘八粥。臘八粥
從先秦時期開始,臘八節就被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好運。中國喝臘八粥的習俗在宋代非常流行。臘八這壹天,無論是朝廷、政府、寺廟,還是黎民百姓家,都會煮臘八粥。到了清代,喝臘八粥的習俗更加興盛。在宮廷,皇帝、皇後和王子都要給文武大臣和侍從吃臘八粥,並把米飯和水果分發給寺院,供僧侶們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祖;同時,家人團聚在壹起吃飯,給親戚朋友送禮。臘月節,臘月,俗稱“臘月”。據說秦始皇統壹中國後,下令將每年的十二月改名為“臘月”。“拉”這個詞直到漢代才出現。
農歷十二月之所以叫“臘月”:祭書上有解釋:“蠟人,索耶,十二月,集萬物而求食。”“蠟”類似於“蠟”。祭祀祖先叫“蠟”,祭祀神靈叫“蠟”。“蠟”和“蠟”都是祭祀活動,大多在農歷十二月舉行,所以人們把十二月稱為臘月。臘月是壹年的結束,古代的人無事可做,就出去打獵。壹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以彌補食物的不足,二是用野生動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長壽和避免災難。臘月有很多民俗。十二月初八,“臘八粥”是用雜糧做成的。壹些農民甚至將臘八粥扔在門上、籬笆上和柴堆上,以此來祭祀五谷神。12月23日,俗稱“小年”,壹些地區的人們會展示香蠟刀和蜜餞作為對“竈神”的供品。其實現在大部分人都不信“神”之類的。這是遵循壹些古老的習俗,現在有爭老人供品的習俗。早在宋代,十二月初八,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就被送到東京開封的各大寺院。宋代孟元申在《東京夢裏行》中記載,十二月初八,“寺院舉行佛浴,送七寶五味粥給他的弟子,稱為‘臘八粥’。大家都是日本家庭,吃的是水果雜料粥。”又稱“佛粥”。宋代大詩人陸遊在詩中說:“今佛粥多相濟,以為江村存新事。”也是關於臘八送粥的。臘八粥不僅為僧人所享用,也深受民間喜愛。元、明、清三代沿襲這壹飲食習俗,清代最為盛行。有詩說“臘八家家煮雙弓,榛子桃仁染紅。我喜歡叫兒看它,佛影無邊。”周覓的《武林舊事》說:“初八,寺廟和百姓用核桃、松子、奶菇、柿子、栗子做粥,稱為臘八粥。”清代夫差敦沖在《燕京歲時臘八粥》壹書中說:“臘八粥以黃米、白米、糯米、小米、菱角、紅豆、去皮棗泥等煮成。,以及外染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白糖、紅糖和猥瑣。,頗具北京特色。元代人孫國寫了壹個拜訪燕都的故事:“十二月八日,送關白粥,粥裏混有米飯和水果。貨多者勝,這個故事沿襲了宋朝的故事。“臘八粥作為壹種民間習俗,在夏歷的12月8日吃,慶祝豐收,壹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