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最大的爭議在於女主角松子。對松子的評價主要有兩種觀點,簡單粗暴地概括壹下:壹是她可憐可愛,應該可憐;第二,她可悲,美麗,性感。當她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時,她必須找到壹個男人。她既愚蠢又自作自受。其實我覺得不管是看電影還是看書,都是在看自己。如果妳被感動了,那麽妳壹定在電影裏看到了妳的壹些影子。這部電影之所以如此感人,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被愛,都渴望被愛。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這種愛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純粹,因為人創造了文明,而文明的傳承往往是為了抹去妳的愛。與其說松子是環境所迫,不如說人創造的文明是對立的,人在創造的文明中走向滅亡。
?這部電影可以說的東西太多了,色彩,構圖,服飾,亞倫的話,阿生的話,松子壹直發呆哭泣的那條河,最後壹直出現的聖經...,而最打動我的主要是三個小細節。雖然松子小時候沒有被愛過,也沒有受過太多的苦,但相信每個人在童年都會經歷來自家庭或深或淺的創傷。而且松子當老師的時候已經成年了,童年的經歷對弗洛伊德來說很重要。但是,成年人已經能夠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了,壹直用童年經歷來解釋成年人的事件太牽強了。松子之所以每次都很慘,是因為她不懂社會規則,而且她是壹個純粹喜怒哀樂的人,而社會文明往往不能容忍這樣的人,否則文明就會變成壹坨屎。
第壹個細節:洗澡引發的悲劇。改變松子人生軌跡的事件是那麽的渺小,那麽的荒誕,那麽的“可笑”。她不會想到自己承認偷錢的嚴重後果。我們的文明需要品格,而且必須是道德的。松子說她很抱歉,她的世界裏沒有道德,她只想洗澡。如果妳覺得松子好笑,現在就別笑了,在妳覺得松子糊塗之前,想想自己該有多虛偽。道德壹定要無視人洗澡的需求嗎?洗澡象征著什麽?洗去汙穢可以讓妳變得幹凈。松子想保持自己的純潔,卻做不到。她從這裏出發,壹步步走向壹個更骯臟的世界。
第二個細節:孩子造成的悲劇。說到孩子,我們給他們貼上的標簽是:純潔;善良;簡單;希望和壹系列積極美好的褒獎。但在這部電影裏,變松子只是個孩子。首先,阿龍撒謊,導致松子被迫辭職,離家出走,四處流浪,遇到了第壹個渣男。最後,當松子終於鼓起勇氣做出改變時,另壹群孩子用棒球棒打死了她。她的悲劇開始和結局都是孩子造成的,是什麽造成了這些邪惡的孩子?就像打獵壹樣,人們相信孩子,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孩子是天真純潔的。即使他們知道孩子殺了松子,這些孩子也不會受到懲罰,因為我們的文明不允許。多麽可笑,世界本來是混亂的,但人們只是創造了壹系列的秩序,如果妳落後了,妳就會被拋棄。
第三個細節:錯誤的“小三”自我定位。和愛人相處了壹段時間後,松子瀟灑地跑去找愛人的妻子。看到妻子後,松子堅信自己會贏。因為在她的世界裏,只有最簡單的外貌對比,沒有倫理觀念,也不覺得自己作為“小三”有多丟人。她根本不懂。她的愛人嚴格按照世俗的規矩生活,所以她的愛人對八個不上班,自由寫作的女人又是嫉妒又是羨慕。他老婆在世俗世界是合法的,松子是非法的。他永遠不會放棄自己的合法身份,因為這是文明認可的關系。
電影中,只有姐姐和澤村惠帶給松子愛和溫暖。壹個是沒接觸過這個世界的女孩,壹個是被自己懲罰發展出來的女人。可笑的是,與我們文明無關的人不絕望。人類創造了文明的大牢籠,安全地生活著,但真正的人不是得了絕癥,就是被文明放逐,或者正在死去,這是壹個無解的悖論。
妳說同情松子,其實是在同情自己。妳覺得對不起松子,其實妳是在對不起自己,因為人無處安放生命中最美的部分,甚至是“家”。
給那些正在消失的“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