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的基本特征
藻類的概念從古代到現代都不壹樣。中國古籍說:“蚊蚋,水生植物,或藻類。”可見,中國古代的藻類是水生植物的總稱。在我國現代植物學中,壹些水生高等植物(如金魚藻、黑潮、馬尾藻、狐尾藻等)的名稱中仍使用“藻類”壹詞。),可能也來源於此。相反,人們常常把水中或潮濕的地面和墻壁上的壹些小而粘的綠色植物稱為苔蘚。其實這不是現在的苔蘚,主要是藻類。根據現代對藻類植物的理解,藻類不是壹個自然的分類學類群,但它們具有以下* * *特征:
1.植物壹般沒有真正的根、莖、葉的分化。藻類植物的形態結構很不壹致,大小差異也很大。比如大家熟知的小球藻,呈球形,由單細胞組成,直徑只有幾微米;生長在海洋中的巨囊藻結構復雜,體長可達200多米。雖然藻類植物的個體結構在復雜性和大小上各不相同,但根、莖和葉並沒有真正的區別。有些大型藻類,如海洋海帶(昆布)、淡水輪藻等,在外形上可分為根、莖、葉,但體內沒有維管系統,所以不是真正的根、莖、葉。因此,藻類植物常被稱為葉狀體或原生植物。
2.能產生光能的無機營養壹般來說,藻類的細胞中含有與綠色高等植物相同的光合色素,有些類群還具有特殊的色素,而且大部分都不是綠色的,所以它們的質體被稱為發色團或發色團。藻類的營養也有各種方式。比如壹些低等單細胞藻類在壹定條件下也可以進行有機光能營養、無機能量營養或有機能量營養。但大多數藻類和高等植物壹樣,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條件下合成有機物,進行無機光營養。
3.生殖器官大多由單細胞組成。高等植物中產生孢子的孢子囊或產生配子的精子和卵子儲存裝置壹般由多個細胞組成。例如,苔蘚和蕨類植物在產生卵子的頸卵器和產生精子的精子外面有壹層無菌細胞壁。但在藻類中,除了少數種類,它們的生殖器官都是由單細胞組成的。
4.受精卵在母體中不會發育成胚胎。高等植物雌雄配子融合形成的合子(受精卵)在母體中發育成多細胞胚胎,然後在沒有母體的情況下繼續發育成新的個體。而藻類的受精卵在母體中並不發育成胚胎,只有離開母體後,才分裂成長為新的個體。在動物學上,高等植物是胎生的,而藻類是卵生的。
總之,藻類植物是壹大類沒有真正的根、莖、葉分化,過著光自養生活,生殖器官由單細胞組成,沒有胚胎發育的植物。
真菌(菌類)
這些類群包括酵母、黴菌、毒菌和黴菌。它們缺乏葉綠素,沒有有機植物的根和葉的結構。它們存在的證據可以追溯到大約4.2億年前,但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們應該出現得更早。
真菌植物,壹大類不含葉綠素的低級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是異養的。包括細菌、黏菌和真菌。其特征是根、莖、葉不分化,沒有葉綠素等光合色素(少數光合細菌除外),沒有光合作用,沒有腐生或寄生生命,即異養生命。生殖器官多為單細胞結構,受精卵不發育成胚胎。
真菌植物生活在廣泛的環境中,它們可以在水、空氣、土壤甚至動植物中生存。
真菌與人類關系密切,有很多種是食用或藥用的,比如用酵母做面包、釀酒,從黴菌中提取藥物(如青黴素),還有木耳、蘑菇等食用菌。許多種類已被廣泛用於工業和環境保護來凈化水。然而,壹些真菌對人類的危害很嚴重,如給人、動物和植物帶來疾病,使食物和衣服腐爛和發黴。
還需要指出的是,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自然界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生物死去,還有數不清的垃圾和大量的動物糞便。那麽,久而久之,地球不就被生物“垃圾”覆蓋了嗎?其實不是,因為自然界有很多“清潔工”。在這支清潔隊伍中,細菌和真菌做得最好。他們最大的本事就是把死去的復雜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這個過程不僅是清除自然界“垃圾”的過程,也是自然界物質循環的過程。簡而言之,如果沒有這些清潔工,大自然真的會被屍體覆蓋。結果氮、磷、鉀、碳等元素無法回收,整個生物界的生命也就終結了。
真菌是壹個龐大的家族,它無處不在。目前已知的真菌約有65438+萬種。他們住在哪裏?跟人類有什麽關系?有多少能被人類利用?如果我們想讓真菌更好的豐富我們的生活,請加入我們真菌的大家庭,多了解我們身邊的真菌。
地衣是壹種多年生植物,是由1真菌和1藻類組成的復合生物。因為兩種植物長期緊密結合,在形態、結構、生理、遺傳上形成了1的單壹固定生物,這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因此地衣被視為1獨立門。全世界有超過500個屬和25,000種植物。
構成地衣的真菌大多屬於子囊菌綱的盤菌綱和核菌綱,少數屬於擔子菌綱的傘菌綱和多孔菌目。屬於半真菌亞科的人也很少。此外,中歐還發現了L種水葫蘆,屬於藻類。
地衣中的藻類屬於綠藻和藍藻的20多個屬。在綠藻中,藍藻門的Tyebouxia、Trentepohlia和念珠藻約占所有地衣藻類的90%。
地衣中的菌絲包裹在藻類細胞周圍,從外部包圍藻類。藻類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大部分被真菌捕獲,藻類與外界環境隔離。它們無法從外界吸收水分、無機鹽和二氧化碳,因此不得不依賴真菌的供給。他們是1的特殊* *關系。真菌控制藻類,地衣的形狀幾乎完全由真菌決定。
有人嘗試過從地衣中取出藻類和真菌分別培養,而藻類生長繁殖旺盛,真菌餓死。可見地衣真菌,必須依靠藻類才能生存。
大多數地衣是避光植物,需要新鮮空氣。所以,在人口密集的地區,尤其是工業城市附近,是找不到地衣的。地衣壹般長得很慢,幾年才幾厘米。地衣能忍受長期幹旱,幹旱時休眠,雨後又能生長,所以可以生在懸崖、巖石、樹皮或沙漠土地上。地衣非常耐寒,所以其他植物無法在高山帶、永凍土帶、南北極生存,而地衣卻可以獨自生長繁殖,往往形成壹個無盡的地衣群落。
地衣、真菌和全真菌都是真核生物。在自然界中,地衣往往伴隨著苔蘚植物,因此很容易被人們混淆。事實上,苔蘚植物具有根、莖、葉的初級分化,屬於高等綠色植物。因為它產生孢子,所以被稱為孢子植物。當然,蕨類也是孢子植物,但它是維管孢子植物,在進化上比非維管苔蘚植物更高級。而地衣則沒有真正的根、莖、葉的分化;它不僅在進化上比苔蘚植物更原始,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單壹的植物生物,而是由真菌和藻類誕生的復合生物。地衣在形態、解剖、生理、化學和分布上不同於自由生活的真菌和自由生活的藻類。
根據外部形態,地衣可分為三類:殼狀地衣、葉狀地衣和樹枝狀地衣。地衣縱橫交錯,有密集稀疏的無色真菌絲,中間是藻層,由藻細胞組成。下層還延伸出壹束束的假根,沒有真正的根、莖、葉等器官。
這種真菌與地衣體內的藻類結合,使其對環境有著驚人的適應能力。它生長所需的生命物質主要來自雨水和灰塵,能適應極其幹燥貧瘠的環境。其中,有的掛在樹上,露出壹簇簇毛發,如灰褐色的“石蕊”;有的固定在光禿禿的巖石上,形狀各異,如色彩鮮艷的“石花”。在常年冰凍的南極,地衣成為植物的優勢種,有400多種,有黑、灰、黃、白、紅等。它真是五彩繽紛,給南極增添了奇異的風景。
地衣不僅美麗,而且用途廣泛。地衣中的石蕊,簇集在北極苔原的巖石表面或冰雪中,是寒冷地區馴鹿的重要飼料,因此也被稱為“馴鹿苔”。
中國和日本有壹種珍貴的食物——銀耳,它生長在懸崖絕壁上。不同種類的地衣是世界各地土產食品的原料。例如,冰島人在面包、粥或牛奶中吃地衣粉。法國用磨碎的衣服制作巧克力糖和巧克力粉。壹些國家也用衣服來釀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