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斑狗魚
黑斑狗魚分布於我國嫩江、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裏江、五大連池、綏芬河等地區,體長,頭扁平,吻喙狀。嘴大,上頜骨、下頜骨、犁骨、髖骨、舌頭的牙齒鋒利。鱗片小,側線不明顯,背鰭後移,與臀鰭相對,背部古銅色,腹部白色,體側有黑點。壹般體長600 mm左右,重量1000-2000克。最大個體體重可達16 kg以上。狗魚是壹種肉厚刺少,肉質細嫩的大型食用魚。
2.哲羅魚
哲羅鮭在我國多分布在黑龍江、圖們江、額爾齊斯河、喀納斯湖等水系。是壹種冷水性淡水肉食性魚類,性兇猛,體型較大。它的體長超過1米。但是已經發現了體長4米,體重90公斤的個體。它的外貌特征是身體長,側面略扁,頭呈圓柱形,鼻子扁平,嘴開裂。
3、黑魚
烏鱧,俗稱黑魚,生性兇猛,繁殖力強,食量巨大。它經常能吃掉湖或池塘裏所有其他的魚,甚至是它自己的小魚。黑魚還可以在陸地上滑行,遷徙到其他水域尋找食物,離開水可以活3天。它是中國人的壹道“佳肴”。鯔魚前部呈圓柱形,後部呈扁平狀。頭部前部略平,後部略高。吻短,圓而鈍,嘴大,端位,口裂略斜,下頜略突出。牙齒小,上下頜呈帶狀,下頜兩側有尖齒。眼睛小,位置偏上,位於頭的前半部分,與吻部相當接近,烏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所以在國內外市場上很受歡迎,是人們喜歡的壹道極好的菜肴。
4.中華沙塘鱧
火龍果喜歡生活在河流湖泊的底部,那裏有許多水生植物、碎石、裂縫和沈積物。遊泳能力弱,俗稱:肉扁魚鈍,體厚,頭大而寬,腹略扁,背平。嘴大,上,斜裂至眼中心底部,上下頜骨有細齒,犁骨無齒,眼小而突出,有兩個背鰭,相互分開。胸鰭大,圓,尾鰭略圓,無側線。身體是深棕色的。沙塘鱧壹直被列為高檔水產品。清明前後,菜花金黃,沙塘鱧金黃。
5、池塘魚
池魚,又稱塘魚和須鯰,本地塘魚,即須鯰、角魚和角鯰,也稱本地塘魚。體色黃色,多為野生,個體比較小,最大的壹般500g g,胡子鯰眼睛小,視力弱,白天臥,晚上出。它靠嗅覺和兩對觸角捕獵,非常貪吃。天氣越熱,吃得越多,在陰天和夜間更為頻繁,頭扁而硬,枕骨寬,身體細長。池塘鯰魚的前半部分是圓柱形的,後半部分是橫向的。觸須4對,側線明顯而直,但眼小,肉質細嫩可口,營養豐富,有壹定藥用價值。是華南地區常見的食用魚類,也是出口港澳的重要品種。
6.黃顙魚
黃顙魚多棲息在湖泊周圍有緩流水生植物和入湖河流的淺水區,生活在底棲動物中,特別是在靜水或緩流淺灘,那裏有許多腐殖質和淤泥,分布於我國南北,吻部向背鰭傾斜,後側扁平,頭部略大且垂直扁平,頭背部大部分裸露。吻部背面觀鈍圓,嘴大,眼睛大小相同。鼻子必須位於後鼻孔前緣,達到或超過眼後緣,鰓孔大,向前延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的腹面。背鰭小,多骨,前緣光滑。脂肪鰭較短,基部位於背鰭基部後端至尾鰭基部前端,臀鰭基部較長,起點位於脂肪鰭起點垂直下方,胸鰭側較低,骨棘前緣鋸齒小而多。黃顙魚是壹種小型淡水養殖品種,氨基酸豐富,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滋補、藥用價值高,無肌間刺。
7.鱘魚
鱘魚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幹流金沙江以下至出海口。其他水系如贛江、湘江、閩江、錢塘江、珠江等偶爾出現。中華鱘成體大而重,雄性壹般重68-106 kg,雌性重130-250 kg。因為它們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所以也有“長江魚王”之稱。中華鱘呈紡錘形,頂端有壹個長長的吻部,嘴前有四個吻部。口位於腹側,有彈性,可拉伸成管狀。身體覆蓋著五排垂直排列的骨板,背部壹排,側部兩排,腹側兩排,每排都有刺。
8.六鰭鯰魚
在中國,六鰭鯰主要分布在黑河市至撫遠縣的黑龍江水系、松花江、嫩江和烏蘇裏江等。世界上最長的淡水魚無疑是白鱘,但緊隨其後的是六鰭鯰魚,據說是壹種蛇形巨型鯰魚,長16英尺,重650磅。1對上頜須,達到胸鰭,2對下頜須。前須比後須長,眼小,側上位,體無鱗,肉厚,味美。
9、馬口魚
馬口魚的俗稱,如花叉魚、桃花魚、雉雞、廣口魚等。,在中國幾乎所有水域都有分布。它是壹種雜食性、肉食性淡水魚,以小魚和水生昆蟲為食,特點是體長、側扁、紅銀灰色、藍色條紋。口大,上下頜邊緣凹凸,雄魚鰭細長,繁殖季節顏色鮮艷,後腦勺凸起,尾柄細,腹部圓。頭大而圓,吻短,略寬,末端略尖,口裂寬,末端向下傾斜,肉質細嫩鮮美。
10,寬鰭朱鷺
比目魚的生活習性與鯖魚相似。這兩種魚經常群集在壹起,喜歡在水流相對湍急、底部為沙質的淺灘中遊動。河流的支流很多,分布在中國的南北方。壹般個體約14cm,最大個體可長達20 cm,壹般個體重25 g,50到100g的體重很小。其個體雖小,但脂肪多,脂肪含量高,產量高,是常見的食用雜魚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