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念念不忘的“拉條子”

念念不忘的“拉條子”

拉條子是新疆最常見的飯,如米飯之於四川人,牛肉面之於甘肅人,屬於那種沈澱到骨子裏的東西,無法擺脫,不敢輕視。

這種細長的面食同樣纏繞著每壹個伊犁人的心,絲絲縷縷,不管妳身在何方,離家多遠,宛如壹根牽引肉體和靈魂、故鄉與異鄉的風箏線,在妳飛得正高,有點飄飄然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收斂和扯住,讓妳心頭壹緊,讓妳想起最初的自己,想起那塊棲身的土地,那片土地上壹雙雙深情凝望的眼睛,想起媽媽的廚房,於是,柔軟,盼歸!

在伊寧街頭,幾乎超不過五百米就會有壹家拌面館,這些店大多以“拌面、抓飯”為主要經營內容,門臉不大,但是大都很幹凈。在伊寧市開拌面館的大多是維吾爾族人、回族人或者東鄉族人,維吾爾族的拌面以伊犁“老牌子”碎肉最為出名,將青紅椒、肉丁、白菜、芹菜、粉條等大雜燴,配上勁道均勻的拉面,那味道無與倫比,與奇臺過油肉拌面、托克遜拌面並稱新疆三大面。而回族同胞最具特色的就是“家常面”,各種家常菜分門別類,把這種普通的飯菜做到了極致,賦予了它豐富多樣的內容,其配菜幾乎涵蓋了所有市場能見到的蔬菜:白菜、韭菜、辣椒、茄子、豆角、蘑菇、芹菜、蒜薹……並佐以牛、羊肉配炒。更有廚師推陳出新,又推出了阿魏菇、恰馬古、大盤雞、豆腐等拌面系列……在拉條子的江湖裏,由原點出發,衍生出眾多門派,無數故事。

在伊寧市,我吃過很多好吃的拌面。

比如,勝利路北大營路口附近的吐爾根菜面館,起先,它開在北大營的南邊,壹個很小的門面,白菜炒得有特色,加之面湯有特色,停車方便,在出租車司機的口碑宣傳下,很是紅火,經常出現排隊吃飯的場面。後來,“掘到第壹桶金”的老板擴大規模、增加品種,在北大營東邊壹個大大的院子裏,除了菜面,還有牛骨頭棒子和烤肉等,壹頓飯幾十塊也成了正常的消費,當年十幾塊就吃得滾肚圓的年代壹去不復返了。

好在,那時的味道還在。

還比如桃園賓館旁邊和電視臺旁邊的“老牌子”拌面,除了菜夠味,面筋道,就餐環境也不錯,花錢不多,但是處處可見維吾爾族主人的用心,民族特色的裝飾圖案,桌子潔凈,壹進門就有濃濃的新鮮茯茶或者來自土耳其的紅茶免費享用,餐巾紙、大蒜、面湯自然也會按規矩陸續呈上,冬暖夏涼,素雅別致,壹碗面楞是讓人吃出哈根達斯的感覺。

還比如天山賓館附近的那家,城市花園門口那家“蘭蘭家常面”,州新華醫院對面的“吐爾遜拌面”等等,在伊犁,吃拌面不需要攻略,隨意走到壹條小巷,壹個小院,壹個葡萄藤掩映的小屋,走進去,就能吃到美味的拌面。

當然,最好吃的拌面還是自己做的,這個需要另說。

Q是在愉群翁回族民族鄉的回族莊子上長大的,自然熟悉各種新疆飯菜的制作,看她做拉條子本身就是壹種享受,切菜刀工的考究,和面、醒面、拉面的嫻熟,入鍋、點水、撈面、過涼水、拌菜,看著就像在做壹件藝術品,吃起來自然也就更多感同身受的美好。

愛上拉條子,是愛上壹種生活方式,不管是與生俱來的深刻,還是後來居上的真愛,愛上了,就很難放下。

記得那年,在無錫的街頭,我和經歷豐富的老楊為了吃壹碗拉條子穿街走巷,左右打聽,因為唯壹的新疆餐廳關門休息,只好在壹個新疆人聚集賣玉石的市場裏找到了壹家“新疆拌面”,從老板給員工做的工作餐拌面裏勻出兩份,雖然味道和伊犁本地的相去甚遠,然而也算是解了相思之苦。

每壹個出遠門回家的伊犁人不管從飛機、火車還是其他交通工具上下來,大多第壹件事就是找個面館,要壹碗過油肉拌面,狠狠吃壹頓,還要加面。

看上去,他們朝思暮想的是拉條子,其實,也是拉條子背後的故鄉,是草原,是奶茶,是壹份濃濃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