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下介紹道:
面有魚紋的彩陶盆,高16.5厘米,直徑39.5厘米,泥細,紅陶質地。盆內壁繪有兩組對稱的魚圖案。臉型圓潤,額頭左半邊塗成黑色,右半邊塗成黑色半弧形,可能是當時紋身的習俗。這個人眼睛細長,鼻子挺直,表情安詳。他的嘴旁邊有兩條畸形的魚線。魚頭與嘴的輪廓重合,再加上耳朵對面的兩條小魚,形成了獨特的美人魚組合,顯示了制作人豐富的想象力。
人形頭上的尖角,可能是壹個發髻,加上鰭狀的裝飾,顯得更加華麗。人面魚紋彩陶盆的人與魚主題,可能與古代半坡人的圖騰崇拜和經濟生活有關。這種魚紋裝飾是他們生活的寫照,也象征著人們對繁榮昌盛的美好祝願。人頭上奇特的裝飾,很可能是進行壹些宗教活動時的化妝形象。略變形的魚紋很可能代表了“魚神”的形象,表達了人們以魚為圖騰的崇拜主題。
1955陜西省Xi市半坡出土了壹件魚紋彩陶盆。新石器時代早期仰韶文化彩陶代表作品之壹,多用作兒童骨灰盒、棺槨的棺蓋,是壹種特殊的隨葬工具。泥質紅陶燒制而成,盆內壁畫有兩個人臉和兩條魚的圖案,交替排列。題材新穎生動,體現了半坡彩陶常以魚紋裝飾陶器的特點。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遊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它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持續時間最長、最強大的分支。於1921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仰韶文化大約延續到公元前5000年到3000年,分布在黃河中遊從今天的甘肅到河南壹帶。
目前全國已發現仰韶文化遺址數千處,其中陜西省最多,有2040處,占全國仰韶文化遺址總數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藝達到了完美的程度,是中國原始彩陶工藝的典範。
由於時間和地域的差異,仰韶文化彩陶的形制和紋飾可以分為幾種類型,其中以半坡型和廟底溝型的藝術成就最為突出。
半坡式彩陶以陜西Xi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出土的彩陶為代表。
彩陶通常是圓底或平底壺、平底壺、鼓壺、薄瓶等。紋繪在陶器的口沿、肩部、上腹部等醒目部位,或開口盆內。除了寬帶、三角形、對角線、曲折等幾何圖案外,還有相當發達的動物圖案,具有濃厚的繪畫趣味和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
比如半坡出土的四件鹿繪壺,都是從側面看鹿。在變化不大的身體下,通過四條腿向前伸展、下垂或前後伸展等不同的繪畫方式,生動地體現出它們不同的活潑姿態。另壹個是彩陶盆,上面有三條魚的圖案(如上圖)。噴邊飾以寬帶狀圖案,腹部外壁繪有三條張開嘴露出牙齒的魚。雖然沒有畫水,但給人的感覺是魚在水中吸著氣,呼出氣,向前遊去。魚的圖案極其簡單而生動。
半坡還出土了幾件彩繪面魚壺(如本期介紹的面魚紋彩陶壺)。圓圓的臉上,壹個三角鼻,細長的彎眉,眼睛瞇成壹條線,頭上有尖尖的飾品,或者耳朵旁邊畫著雙魚座,或者嘴裏叼著兩條魚。這種人臉圖案要麽與大魚並列,要麽伴隨著網紋。
目前多數人認為這種神秘的面部文身壹定與半坡氏族公社的某種原始信仰有關,但對其具體含義的解釋卻不盡相同,或說是崇拜魚圖騰,或說是祈求捕魚豐收,或說是祈求繁衍昌盛。
不管怎麽解釋,這種臉上有魚紋的耐人尋味的彩陶盆,堪稱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繪畫傑作。此外,臨潼姜寨出土的彩繪魚娃娃盆,寶雞北首嶺出土的魚紋細頸彩陶瓶,也是布局靈活、筆法豪放的佳作。
廟底溝彩陶以河南單縣廟底溝和陜西華縣胡荃村出土的為代表。彩繪多施於口大底小的弧形腹盆外壁上半部,圖案輕盈婉約(如下圖所示)。除了鳥、魚、蛙等動物圖形外,最受歡迎的圖案是圓點、弧三角、吊墜、豆莢、花瓣和花蕾,植物圖案明顯增多。
圖案大多以連續的方式形成,具有虛實相生的奇妙效果。長安五樓出土了花苞和花瓣圖案的彩陶壺,樣式特別華麗漂亮。河南臨安閆村出土的彩陶罐上繪有鸛和斧的圖畫。
(下圖為鸛石斧彩陶缸)。形象簡潔,引人註目。圖中右側飾有徽記的精美石斧,無疑是古代的權杖。這幅畫記錄了鸛族與魚族合並的重大歷史事件。(嚴文明:鸛魚石斧圖後記,文物198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