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感表證。
2、麻疹不透明,風疹癢。
3.瘡初有表證。
4.吐血。
各種展覽
1,《名醫實錄》:辛,微溫。適應癥:霍亂、腹痛、嘔吐和水腫。
2.《日華子本草》:無毒,下氣,除煩熱,治嘔吐,逆轉冷氣。
3.《開寶本草》:辛,微溫。霍亂主要表現為腹痛、嘔吐和水腫。
4.《本草》:轉筋者,獨煮之。
5.《本草》:治霍亂必不可少,無效。
6.藥湯:辛,微溫。
7.《本草》雲:主霍亂腹痛嘔吐消散水腫。
8.《本草補》:屬金屬水,但有殺傷力,控水很快。若得肺,則清溫。另雲:大葉香薷治暑傷,利小便。將湯劑濃縮成糊狀,即為丸劑,服用可控制水腫,治療疾病。《本草》說:治霍亂不可少。
9.《本草綱目》:腳氣主寒熱。在世界範圍內,香薷飲是治療暑病的第壹良藥。然而,在夏季,喜歡乘涼和喝涼的人,陽被陰邪所抑制,就會出現頭痛、發燒、惡寒、煩躁口渴、嘔吐或腹瀉,或霍亂。這種藥應該是用來壯陽、利水、健脾的。如果飲食不當,操勞喪事,暑熱口渴,汗如雨下,煩躁氣短,或腹瀉嘔吐,都是疲勞引起的內傷綜合征。東原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之類的壹定要用來瀉火,利元府。如果用香薷的藥,既表又溫。蓋香薷為嶽夏解表之藥,如冬、月用麻黃,尤用於氣虛者。現在的人不知道暑熱傷元氣,所以用茶代替,也就是說可以控制暑熱。真的是癡人說夢。它控制水的能力創造了奇跡。很好的看到古人的智慧都有,但是天知道,只有壹個人。
10.《本草經》:香薷,丹溪說其有金水,但也覺夏秋之氣有氣,故味辛,氣微溫,無毒。可升可降,陽也。入足陽明、太陰,手缺陰經。辛散溫通,故能解寒郁暑,霍亂腹痛,嘔吐抽搐肌肉,多為暑月暴食,受寒,外邪內傷所致。溫心·通奇能夠調和外在與內在,所以上帝也在那裏。散水腫者,亦可祛濕利水。孟偉說,他要是去熱風,轉個筋,就拿半斤水煮汁。最後用水來止住鼻出血。日華子說那是憋氣,除煩熱,治吐,逆轉冷氣。王贏說,嶽夏煮茶而不是喝茶,但沒有發燒。調節胃的溫度。用果汁漱口以去除異味。
11.草藥霧:辛辣,微溫。無毒霍亂主要是腸絞痛,熱傷和便秘很難治愈。祛水腫有殺萬物的功效,清肺還能清下焦熱。去除口臭有祛濁回清的奇效,脾郁火不降氣。清熱除煩,調節腸胃溫度。
12.《藥性解》:香薷,辛,微溫,無毒,入肺、胃經。主下氣,清熱,止霍亂,止嘔,治腹痛,散水腫,調胃中溫,解暑氣最佳。香茅又名香薷,是香茅屬約55種芳香植物的統稱,是常見草本植物之壹。因為它的檸檬香味,它也被稱為檸檬草。可用於治療風濕病、偏頭痛、抗感染、改善消化功能、除臭、驅蟲。
香茅精油是從亞香茅屬植物中提取的,從幹草中蒸餾而來。它屬於禾本科香茅屬,味道像水果香味和薰衣草的結合。其驅蟲效果顯著,常用作室內芳香劑。香薷具有解熱作用,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和胃腸蠕動,刺激腎血管,使腎小管充血,增加濾過壓,表現出利尿作用。因此,在夏季,香薷常與粥或茶同食,既能防暑,又能增進食欲。但本品有耗氣傷陰之弊,氣虛、陰虛、多汗者不宜服用。傳統認為本品熱服易致嘔吐,宜涼服。其常用的食療和藥膳有:
香香飲
香薷10g,白扁豆5g,厚樸5g,水煎,每日1劑。可解表、散寒、除濕,適用於外感風寒、內傷引起的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胸悶、四肢乏力、腹痛、嘔吐、腹瀉。這是《紅樓夢》裏林黛玉喝的。
香薷薄荷茶
香薷、薄荷、竹葉各5克,車前草10克,以水代茶煎服。能清熱除煩,利尿清心,適用於心煩、小便赤、口幹、口苦。
香薷粥
香薷100g,大米100g,糖適量。將香薷洗凈,放入鍋中,加水適量,水煎取汁,加入大米煮成粥,待熟時加入白糖,再煮1 ~ 2次,每日1~2劑,連服3~5天。能發汗解表,祛暑除濕,利濕消腫。適用於夏季外感風寒、內傷引起的暑濕、水腫、小便不利等癥狀。
東紫蘇飲白扁豆30g,東紫蘇15g,扁豆花5朵,水煎取汁,勤飲,每日1劑。能祛濕解暑,可治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