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開埠後,外國人大量湧入,西方的糖果點心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在公元1930年,上海人楊梓瑤開了壹家“沙利文”西餐廳,並開辦了自己的面包店。“來鴻順”西餐廳和“康源”食品廠相繼出現,開始批量生產西式糕點。
中國的糕點在當地的作坊中異軍突起,主要有香脆的冬瓜餅和佛手餅,含糖的芝麻餅,脆甜的桃酥和杏仁餅,以及吃餅的燈心草餅和綠豆餅。最具代表性的是雜糖,有郭靖、郭明、宏遠、麻片、牛皮糖等幾十個品種,脆甜回味無窮。
據老人回憶,那時候逢年過節或者走親訪友,糖果糕點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傳統的瓜子、花生、青豆、地瓜幹,主人家還會像往常壹樣端來綠豆糕、芝麻片等小吃。
利益就像春潮帶來雨水。
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全國各地的主流糖果生產企業紛紛遷往重慶,促進了當地糖果制造業的快速發展。
1938年,最早搬遷到重慶的漢口“振興”糖果餅幹廠和上海“冠生園”食品廠,都是做西點面包,附設西餐部。中糧公司在江北頭塘成立重慶糧店,生產銷售餅幹。“康源”、“羅惠”、“青年”、“中興”和“盛達”面包店烘焙西式糕點和面包。在江浙壹帶設立了春茂、大新、華豐等30多家餅幹廠,以餅幹為主,增加夾心、威化等品種。
1940重慶產的糖果有11類,有硬糖、軟糖、奶糖、乳脂糖、蛋白糖、夾心糖、拋光糖、口香糖糖、巧克力糖、糖粉糖、茶糖,品種多達數百種,足以和香港、西方進口的抗衡。1942,“辛集花果園”推出了用鮮花裝飾的蛋糕,華麗而受歡迎。
至於中式糕點,蘇州幫、廣東幫到處開店。有采芝齋、統壹湧、老道香村等18老字號,增加了廣式月餅、蘇式月餅、薩其瑪、糖水酥餅等。本口岸有關東村、端城、利群、羅傑、新新等21店鋪,以當地傳統糕點為主,增加燈草糕、雲片糕、燕窩糕、徽餅等品種。
當時糖果店星羅棋布,令人目不暇接。作家、美食家梁實秋在回憶錄中寫道,到了鬧市,只覺得那股怪味撲面而來,忍不住流口水。原來有些糖果店故意用電風扇吹風來吸引顧客。
到1945,重慶有220家糖果生產企業,1000多家零售商。抗戰勝利後,壹些廠家搬回了原來的地方。國民黨挑起內戰後,國統區經濟惡化,各行各業都在衰落。到1949,壹半以上的面粉廠倒閉,糖的收購停止,糖果業極度萎縮。
繁榮的經濟和宏偉的計劃
解放初期,西南公安部接管了全國人大代表賴建軍經營的“辛集花果園”,成立了第壹家國營食品企業。1952年6月,原中國糧食工業公司餅幹廠、糧秣廠相繼被接管,戰犯王出資的“吉星大廠”餅幹糖果廠被沒收,並入重慶市聯合社食品廠。
1954年初,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6月,1956,1,全市已有80多家私營糖果廠轉型,全部取名為“龔”。在鬧市區成立了兩家公司,名為“大眾”食品有限公司和“金星”糖果糕點公司;壹家名為“利農”食品廠的工廠。
由國家全額投資,1953新建江津糖果廠、榮昌虹橋食品廠,1954成立璧山糖果糕點廠,1958成立金星食品廠、北碚縉雲食品廠。
上世紀60年代,由於天災人禍,國民經濟陷入嚴重困難,所有副食品都憑票配給。1961 2月,市委指示高價出售糖果糕點。為了人民的需要,華山玉石和冠生園食品廠晝夜不停地生產,兩家工廠的日產量達到40噸,比常規產量高出4倍多。加上其他60家工廠和作坊的生產,1,966,5438+0年全行業產銷1,956.2噸,貨幣回籠。1965 7月,隨著經濟好轉,高價糖果、糕點回歸平價。
這壹時期,重慶產品牢牢占據了川東、川南、各縣周邊市場,部分產品還打入了川西、川北、成都市場。特別是糖果、餅幹大量銷往湖北、陜西、雲南、貴州、西藏、山西等省區,成為西南地區糖果糕點行業最具活力的生產基地。
改革開放以來,重慶糖果業蓬勃發展,各區縣建起了壹大批國營、集體、鄉鎮和個體食品廠。國有企業“華山玉”、“冠生園”、“縉雲”食品廠先後引進波蘭夾心糖果、德國松餅、巧克力、太妃糖、毛葫蘆糖、意大利巧克力等生產線,大大提高了質量和口感。有2500種顏色。
縉雲、冠生園、新宇、蘭香園、合川桃片廠、江津食品廠生產的產品不僅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還遠銷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日本及東南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