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壹名稱較早記載於《舊唐書》和《契丹國誌》,其意為“永恒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 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壹,也是蒙古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壹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壹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蒙古族為中國的大統壹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271年蒙古大汗國改名為大元國,或稱“大元大蒙古國”(Dai ?n Yeke Mongghol Ulus),是為元朝的正式開始,蒙古大汗忽必烈成為中國皇帝。在中國元朝時,實現了全中國歷史上的唯壹的最大範圍的的大統壹,結束了唐朝末期、五代、兩宋以來的300多年的分裂,[1]成為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強大的國家,中國再次成為統壹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版圖空前遼闊,為清朝的統壹和為中國國土範圍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蒙古族開創的元朝創設了“行省”制度,現在的內蒙古、新疆、廣西、雲南、貴州等民族地區,都在行省的管轄之下。把雲南、四川、華北、東北廣大地區納入到中央政府的有力管轄下,設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臺灣,同時在雲、貴、川、康等民族地區設土司制度,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統轄。蒙古族人建立的元朝的大統壹,在我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它結束了唐末以來國內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並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壹的政治局面;它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壹步促進了我國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尤其是元朝首次實現了全中國歷史上的唯壹的最大範圍的的大統壹和把以前的中原王朝無法統壹的青藏高原納入中原王朝的直屬版圖,在多民族統壹的中國的形成和發展史上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清朝時期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大部、漠西蒙古部分納入中國版圖。外蒙古喀爾喀受漠西蒙古準葛爾部進攻,外蒙三部落全面潰敗,商量救亡策略。面前有兩條路,壹是投降俄國,二是歸附中國。外蒙古庫倫活佛(喇嘛教,與清王朝信仰相同)作出了影響後世數百甚至數千年的決定,歸附中國,而不是向沙皇俄羅斯投降。他說:“俄國不信佛教,衣服奇形怪狀。中國壹片繁榮景象,又信佛教,有用不完的財寶,綾羅稠緞,依靠他們,生活壹定愉快(顯示了中國對外蒙巨大的吸引力。雖過去了數百年,至今身處漠寒之地的外蒙仍對南方美景與富庶有無限的向往),加之庫倫活佛與玄曄私交實篤,外蒙最終主動歸附,清庭出錢出力,派精銳協防,1696年,葛爾丹叛軍在清軍三路大軍圍剿下大敗,次年葛爾丹自殺。自此180多萬平方公裏的漠北納入中國版圖。 漠西蒙古土爾扈特18世紀中期後不遠萬裏沖破沙俄阻撓回歸祖國中國。世界上超過壹半的蒙古族人住在中國,新中國的民族政策讓中華民族大家庭力的蒙古族人的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就這些了,希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