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布氏姜片吸蟲簡介

布氏姜片吸蟲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布氏姜片吸蟲形態 4 布氏姜片吸蟲生活史 5 布氏姜片吸蟲致病 6 布氏姜片吸蟲實驗診斷 7 布氏姜片吸蟲的流行與防治 1 拼音

bù shì jiāng piàn xī chóng

2 英文參考

fasciolopsis buski

布氏姜片吸蟲[Fasciolopsis buski(Lankester,1857)Odhner,1902]簡稱姜片蟲,是寄生於人體小腸中的大型吸蟲,可致姜片蟲病(fasciolopsiasis)。祖國醫書中早有“肉蟲”,“赤蟲”等記述。姜片蟲病的流行常常與種植水生植物和養豬業有密切關系。本蟲病主要流行於亞洲,故又稱亞洲大型腸吸蟲(giant asian intestinal fluke)。

3 布氏姜片吸蟲形態

姜片蟲成蟲(圖1)碩大、肉紅色,蟲體肥厚,橢圓形,背腹扁平,前窄後寬,長為20~75mm, 寬8~2mm,厚為0.5~3mm,體表有細皮棘。兩吸盤相距很近,口吸盤亞頂位,直徑約0.5 mm,腹吸盤呈漏鬥狀,肌肉發達,較口吸盤大4~5倍,肉眼可見。咽和食管短;腸支在腹吸盤前分叉,呈波浪狀彎曲,向後延至體末端;睪丸兩個,高度分支如珊瑚狀,前後排列於蟲體後半部的大半。 *** 袋為長袋狀,內含貯精囊、 *** 管、前列腺和 *** 。卵巢位於體中部稍前方,分三瓣,每瓣再分支。無受精囊,有勞氏管。子宮盤曲在腹吸盤和卵巢之間。卵黃腺較發達,分布於蟲體兩側。兩性生殖系統均開口於腹吸盤前緣的生殖腔。

蟲卵呈橢圓形(圖1),大小為130~140mm×80~85mm,淡黃色,卵殼薄而均勻,壹端有壹不明顯的小蓋。卵內含有壹個卵細胞和約20~40個卵黃細胞。

圖1 布氏姜片蟲

4 布氏姜片吸蟲生活史

姜片蟲需有兩種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中間宿主是扁卷螺,終宿主是人和豬(或野豬)。國內查見感染姜片蟲幼蟲期的扁卷螺類有:大臍圓扁螺(Hippeutis umbilicalis)、尖口圈扁螺(H.cantori)、半球多腺扁螺(Polypylis hemisphaerula)及凸旋螺(Gyraulus convexiusculus)等。以菱角、荸薺、茭白、水浮蓮、浮萍等水生植物為傳播媒介。

姜片蟲成蟲寄生在終宿主小腸上段,蟲卵隨終宿主糞便排入水中,在適宜溫度(26~32℃)下經3~7周的發育孵出毛蚴。毛蚴侵入扁卷螺的淋巴間隙中,經胞蚴、母雷蚴、子雷蚴階段而形成許多尾蚴自螺體陸續逸出。在螺體內的發育約需1~2個月。尾蚴在水中吸附於水生植物等物體的表面,分泌成囊物質包裹其體部,脫去尾部而成囊蚴。囊蚴呈半圓形,光鏡下可見兩層囊壁:外層草帽狀,脆弱易破;內層扁圓形,透明而較堅韌。囊內後尾蚴的排泄囊兩側的集合管中含許多折光顆粒,為其特征。宿主食入囊蚴後,在消化液和膽汁作用下,後尾蚴逸出並附於十二指腸或空腸上段的粘膜上吸取營養,約經1~3個月發育為成蟲。在豬體觀察,感染後5~7個月內產卵量最多,壹天約可產25,000個卵,9個月後排卵數漸減少,估計姜片蟲的壽命,在豬體不超過兩年,在人體最長可達4年半(圖2)。

圖2 布氏姜片蟲生活史

5 布氏姜片吸蟲致病

姜片蟲成蟲的致病作用,包括機械性損傷及蟲體代謝產物引起的變態反應。

姜片蟲的吸盤發達、吸附力強,可使被吸附的粘膜壞死、脫落,腸粘膜發生炎癥、點狀出血、水腫以至形成潰瘍或膿腫。病變部位可見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腸粘膜分泌增加,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感染輕度者可無明顯癥狀。寄生蟲數較多時常出現腹痛和腹瀉,並表現消化不良,排便量多,稀薄而臭,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甚至發生腸梗阻。在營養不足、又反復中度感染的病例,尤其是兒童,可出現低熱、消瘦、貧血、浮腫、腹水以及智力減退和發育障礙等,少數可因衰竭、虛脫而死。

6 布氏姜片吸蟲實驗診斷

檢查糞便中蟲卵是確診姜片蟲感染的主要方法。因姜片蟲卵大,容易識別,用直接塗片法檢查三張塗片,即可查出絕大多數患者,但輕度感染的病例往往漏檢。應用濃集方法可提高檢出率,常用的有離心沈澱法及水洗自然沈澱法;定量透明厚塗片法(即改良加藤氏法)的檢出效果與沈澱法相仿,既可定性檢查,又可進行蟲卵記數,以了解感染度。

姜片蟲卵與肝片形吸蟲卵和棘口類吸蟲卵的形態十分相似,應註意鑒別。有時少數患者的嘔吐物或糞便中偶可發現成蟲。

用免疫學方法對早期感染或大面積普查,有較好的輔助診斷價值。常用的有ELISA和IFA等。

7 布氏姜片吸蟲的流行與防治

姜片蟲病是人、豬***患的寄生蟲病,流行於亞洲的印度、孟加拉、緬甸、越南、老撾、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和我國。在我國已發現有人或動物(豬)姜片蟲病流行的有: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山東、河北、陜西和臺灣等省、市、自治區。根據我國壹些地區的調查,姜片蟲病主要流行於種植菱角及其他可供生食的水生植物、地勢低窪、水源豐富的地區,豬姜片蟲病也流行於種植和以水生青飼料餵豬的地區。我國姜片蟲病的流行多見於東南沿海的平原水網地區、湖泊區及江河沿岸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地帶,以及內陸的平原及盆地。隨著水利建設和養豬業的發展,水生植物種植面積的相應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必將對姜片蟲病的流行產生不良影響。

人體姜片蟲病壹般以青少年為多見,但在嚴重流行區各年齡組的感染率均很高,這主要取決於感染姜片蟲囊蚴的機會。生食菱角、茭白等水生植物,尤其在收摘菱角時,邊采邊食易於感染。在城鎮集市上購得的菱角也有活的囊蚴。曾在壹只菱角上找到688個囊蚴。如為保鮮經常在菱角上灑水,囊蚴生活力可保持較久。豬感染姜片蟲較普遍,是最重要的保蟲宿主。用含有活囊蚴的青飼料(如水浮蓮、水萍蓮、蕹菜、菱葉、浮萍等)餵豬是感染的原因。將豬舍或廁所建在種植水生植物的塘邊、河旁,或用糞便施肥,都可造成糞內蟲卵入水的機會。另壹方面,這種水體含有機物多,有利於扁卷螺類的孳生繁殖。這樣就構成了姜片蟲完成生活史所需的全部條件。

實驗證實姜片蟲尾蚴可在水面上成囊,如自然水體中存在此種情況,則飲用生水可能引起感染。

人、豬感染姜片蟲有季節性,因蟲卵在水中的發育及幼蟲期在扁卷螺體內的發育繁殖均與溫度有密切關系。壹般夏秋季是感染的主要季節;而南方早壹些、長壹些,北方遲壹些、短壹些。江浙壹帶水生植物上囊蚴以8~l0月為多,而此時正是菱角等水生果品成熟的季節。

姜片蟲囊蚴具有壹定抵抗力。實驗證明,28~30℃時,囊蚴在濕紙上可活lO天以上,5℃可活壹年。囊蚴不耐高熱,在沸水中壹分鐘,或陽光下曝曬壹天即死亡。對幹燥的抵抗力也很弱,所以在離種植地較遠的人群中壹般感染率低或無感染者。

防治原則:

1.加強糞便管理,防止人、豬糞便通過各種途徑汙染水體。

2.關鍵的措施是勿生食未經刷洗及沸水燙過的菱角等水生果品,不喝河塘的生水,勿用被囊蚴汙染的青飼料餵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