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花園的復興
1,砍伐雜樹,砍伐竹林中的雜樹,增強光照,促進竹子健康生長。
2.清除病竹、感染稈銹病等病害的竹子,消除傳染源。
3.竹林的結構:竹林的平均DBH為3-4厘米,竹子的直立度約為800-1000株/畝。壹般可保留1 ~ 2年生竹,生長良好、密度適中的3年生竹可保留。
4.深挖全園不易腐爛的竹籃和老竹鞭(深褐色和黑色),以降低竹鞭年齡,促進竹筍生長,疏松土壤,增加新鞭的出苗空間。壹般深度在30厘米左右。
5.合理施肥量:每畝年施肥量可控制在有機肥5000-6000公斤,尿素110公斤,復合肥100公斤。9月份每畝施人糞尿1000公斤或復合肥50公斤;6月11至2月1,孕筍每畝施肥4000公斤。
6.排水系統竹子怕積水,要及時完善竹園的排水系統。對於取土等原因造成的地勢不平,應適當平整,並挖排水溝。
園藝用移動竹子
1.沙壤土是最適合造林的土地,地勢高,地下水位大於70厘米,土壤厚度大於50厘米。
2.除寒冷冰凍天氣外,運竹時間為165438+10月至次年2月。
3.最好的轉竹方式就是轉竹造林。母竹最適年齡為1 ~ 2年,根際直徑為1 ~ 3 cm。挖母竹時,留30厘米左右的鞭子,40-50厘米左右的鞭子。壹般2-4根相鄰母竹挖成叢生,殘竹多以舊土覆蓋,用草繩包裹。挖出母竹,留下4-5根枝條,切去頂端。母竹種植密度為70-90株/畝。種植時應先填表層土,再填核心土。覆蓋深度比原竹深3-5厘米。壹般造林後第三年可形成竹園,出筍。
高產措施
1,竹結構竹結構包括地上結構和地下結構。合理的竹類結構是竹林高產的基礎。竹林地上結構主要由立竹度、平均DBH和年齡組成。竹林的平均DBH應為3-4cm,立竹程度應為每畝800株左右。1年生竹、2年生竹、3年生竹和4年生竹的年齡組成分別占30%、30%、30%和10%。竹林地下結構的調整主要結合5-6月松土,去除5年生竹根(深褐色和黑色),以縮短竹根年齡,促進竹筍生長。
2.竹園管理包括除草、深耕、施肥和水管理。壹年可以分三次除草,二月到三月,五月到六月,八月到九月。每年進行壹次深耕,深耕深度在30厘米左右。有條件的話,可以從10月165438+2月65438開始,每年加3-5 cm的客土。竹子喜歡潮濕的土壤。灌溉的重點是11 ~ 12的冬、孕穗期水,2 ~ 3月的筍前水,8 ~ 10的催芽水。可以配合施肥澆水。合理施肥是竹筍高產的重要措施。施肥量:每畝年施肥量可控制在有機肥5000-6000公斤,尿素1100公斤,復合肥100公斤,氮磷鉀比例為5:1:2。抽穗初期,抽穗前施化肥,60kg每畝施10%的尿素。新竹葉展開後,筍後追肥,每畝施糞肥1000斤,尿素50斤;9月份每畝施人糞尿1000斤或復合肥100斤;6月11至2月1,孕筍每畝施肥4000公斤。莖前後的肥料要播深翻。孕穗期施肥可以和外來土壹起撒在地表。
3.竹筍的最佳貯藏期是竹筍生長高峰期的後期。竹筍實際數量應比竹結構所需數量多10%左右。挖筍的最佳時間是離地10-20cm。
4.早筍可以通過覆蓋生產。具體做法是6月11-2月1對孕梢施肥澆水,用稻草和谷殼覆蓋,用谷殼和稻草粉覆蓋頂部。厚度在30厘米左右。通過覆蓋處理,新芽可提前萌發40-60天,新芽可延長40-50天。需要註意的是,前五年嚴禁對老竹園進行覆蓋,同壹林地的覆蓋頻率不得超過兩年。
竹稈銹病的防治
1,竹稈銹病又叫竹床病。竹竿受損後,材質變黑變脆,影響其技術價值。竹林病害嚴重,生長下降,出筍減少,竹子嚴重枯萎。大多數病害發生在稈或基部的中部和下部,有時發生在嫩枝上。6-7月在傷區形成棕褐色或深褐色粉狀墊,呈橢圓形或長形。從11到第二年春天,它產生了橙棕色,天鵝絨般的,緊湊,難以分離和皮革墊。棕褐色的席子脫落後,竹莖的患病部分變成深褐色。病原體通過孢子隨風傳播。竹林生長密集,管理不善,容易發生竹銹病。病害在竹子上發生2年以上,當年在竹子上未發現病害。
2、防治方法:加強管理,合理砍伐,不要使竹林過於茂密,減少發病機會。為了避免疾病的傳播,病竹應盡快砍伐和焚燒。每隔7天噴0.5 ~ 1度石硫合劑或氨基苯磺酸,連續噴3次。6-6月,在竹林中噴灑10、1度石硫合劑或100 ~ 150倍二氯化鈉。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50%於菟俊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每10天噴施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