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品種的合理選擇
夏季出菇品種應選擇高溫型品種,早秋及春季出菇品種應選擇廣溫偏高型菌株,秋冬出菇應選擇廣溫偏低型菌株。
低溫型 子實體分化最高溫度不超過22℃,最適溫度在10℃~17℃之間,如雪梅黑平王。
中溫型 子實體分化最高溫度不超過28℃,最適宜的溫度範圍20℃~24℃。
高溫型 子實體分化溫度高達30℃以上,最適宜溫度範圍是24℃~28℃。如雪梅廣溫大黑平、雪梅灰平、廣溫平菇。
二、菌種的準備
平菇的菌種分為母種、原種和栽培種,母種菌齡為7—8天,棉籽殼原種菌齡為25—30天,棉籽殼栽培種菌齡為20—25天,料袋播種後從播種至出菇為30—35天,整個出菇周期約為3—6個月。因此,在栽培之前,菇農應推算時間掌握時機,適時制種。
三、菌袋規格的選擇
熟料菌袋制作工序較為復雜,搬動次數多,袋膜被損壞的可能性大,此外,培養料經高溫熟化後極易染菌,所以,袋膜要有壹定的厚度,通常低壓聚乙烯袋膜厚度壹選擇3絲左右為宜,筒膜過厚,既不經濟,也無必要;如果過薄,容易造成破損,致使汙染率上升。筒袋寬度和長度的選擇取決於季節,壹般夏季、早秋應選用寬20—22cm×長40cm×厚3絲為宜,以防止料袋大、積溫高、難出菇。中秋及晚秋選用22—25cm×50cm×3絲為適宜,料袋大,營養足,出菇期長。 牡丹江雪梅食用菌研究所門市部郵購。
四、常用配方
用菇耳壯拌料,為食用菌提供全面營養,以利菌絲體的生長繁殖,達到適合平菇生長發育的碳氮比。本配料方法降低成本,並會增產30%-40%。
二級種配方:鋸末:80斤 麥麩:3斤 玉米粉:2斤(或白糖半斤) 菇耳壯:0.16斤 石膏:0.8斤
栽培種配方:棉籽殼、鋸末(或混合料):80斤 菇耳壯:0.18斤 石灰:1斤
多菌靈(無硫、25%粉劑):0.2%
以上配方中,多菌靈用量為0.2%,是指1000公斤幹料加入2公斤25%含量的多菌靈,如場地汙染嚴重的也可用0.1%的克黴靈或克黴增產靈替代多菌靈,防黴效果更好。
既然熟料栽培,為什麽還要加入多菌靈或克黴增產靈?因為多菌靈遇高溫不會分解,菌絲發菌過程中,會抑制雜菌的滋生,加入多菌靈對提高料袋發菌成品率大有好處。近來有些單位生產的促酵劑或增抗劑效果也不錯,且殘留較低。
五 、拌料
按照選定的培養基配方比例,稱取原料和清水,因為玉米芯或棉籽殼較難吸水,開始拌料時,水分適當大壹些,把拌勻的料打成堆,仿照生料栽培培養料的處理進行堆悶12—18小時。堆悶有二個好處,壹是利用發酵熱使培養料熟化並得到軟化;二是使料中水份吸均勻,並將多余水份自然流出,有條件的可用拌料機進行拌料,可大大提高工效和拌料質量。
考慮到高溫滅菌要消耗培養料中的壹部分水份,裝袋前的水份控制要比生料或發酵料栽培料的水份偏多壹點,即手握培養料有水滲出但不下滴為宜。
也有部份栽培戶,拌料後再發酵數天後滅菌,他們稱之為發酵熟料,這種方式高溫滅菌的時間可以略短些,汙染率也有所降低,原理是在發酵過程中壹些容易被黴菌利用的營養物質在發酵時被有益微生物分解利用了。
六、裝袋
用手裝時,邊裝邊用手指壓。用手壓時只按袋壁四周壓緊,中央稍壓,形成四周緊中間松,兩端緊中間松,松緊合適,有利於菌絲生長。若裝得過緊,氧氣不易進入袋中,發菌慢;裝得過松,難以出菇。裝袋後兩端用粗2cm、長5cm的木棍或玉米蕊插入料中,用幹布將兩端袋口料膜內外擦凈綁紮緊,準備滅菌。
七、滅菌
裝好料的袋依次擺放於鍋內架上,中間留出少許空隙,加水開始滅菌。初時加大火力,盡快使溫度升到100℃;否則培養料易變酸。維持8~10小時,待溫度降至80℃時,再慢慢開門,取出料袋,放到無菌室中,準備接種。
八、接種
袋料內溫度降至30℃時方可接種。接種前先按常規消毒方法將房間滅菌成為無菌室。接種開始,先用75%的酒精擦洗雙手及接種工具及塑料袋,用石碳酸重新噴霧消毒1次,有條件的可在酒精燈火焰上方接種,無條件的則盡量2人接種,1人打開袋口,1人迅速挖出菌種,接入袋內,即刻紮緊袋口,再接另壹頭。接完後將栽培袋在石灰粉上滾動1遍,讓石灰粉填住袋上的小孔,防止雜菌汙染。菌種塊的大小壹般以棗核大小為宜。同時接種量盡量大些,以使菌絲布滿兩端料面,以杜絕雜菌侵染機會。
九、培養
接好菌的料袋移入培養室內,夏季以4~5層為宜,冬季7~9層為宜,在25~28℃室溫下發菌,料內溫度不能超過30℃。接種3~5天後,菌絲開始吃料,應檢查雜菌,若發現汙染則即刻清除。8~10天後,每天打開窗戶通風換氣,仍以保溫為主。若菌絲完全不賣方,則是菌種問題,應更換菌種或重新接種;若菌絲吃料很慢,則是培養料過濕或菌種衰退,應換上套環,外包滅菌紙,利於通氣。正常情況5~8天翻袋1次,調換料袋位置,利於菌絲生長整齊。壹般30~35天,菌絲吃透料層,結成塊,這時即準備出菇。
十、出菇期管理
將菌絲發滿的料袋移入棚內,在相對濕度80%~90%下出菇。
出菇期是子實體形成和菇體成長階段,這時的管理直接關系到產量的高低,其溫、濕度與發菌期間有明顯差異。
1、催蕾分化階段。菌絲長滿袋後,平菇開始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過渡。這時的料溫不超過25℃,壹般18~20℃為宜。提高空氣相對濕度85%~90%,要有良好的通氣和散射光刺激。且在袋口培養料的表面用粗鐵絲耙動,輕輕除掉接種塊周圍的老菌絲,壓平,換上直徑5cm左右的塑料編織繩套環,外包幹凈紙。
2、原基期。即菌絲紐接形成白色或淡黃色瘤狀突起即為原基。這時不要揭掉包裝紙,應加大地面和墻壁噴霧水量和噴水次數,不要直接對著料袋噴水,否則原基易死亡。
3、桑椹期。即形成米粒狀菌蕾胚芽。壹般2~3天,這時不宜澆水,以控制相對濕度。
4、珊瑚期。這是奪取高產的關鍵時期,若管理得好,成菇率高;否則低,甚至絕大多數死亡。①、取掉套環上的包裹紙,保留套環,這樣既保證通氣良好,又使菇體局限於套環中疊生長出,養分集中,菇多,大而肥厚,產量高。②、噴水保濕。掌握“輕、勤、細”的原則,不宜在菇體上多噴水,應向空間多噴霧水。
5、伸長期。子實體的菌絲和菇柄有了明顯的區別。此期每天噴水3~4次,盡量少噴菇體,多噴空間,晴天多噴,陰雨天少噴,每天打開通風窗換氣1~2小時,並註意遮蔭;否則菌蓋色黑而影響品種。
6、成熟期。成熟前期可直接向菇體噴水,但不宜過多,要少、細、勤。後期忌噴水於菇體,采收前噴1次細水,以保持菌蓋嫩。在孢子尚未彈射前及時采收。
7、間歇期。每采完1潮菇,要及時清除死菇、爛菇、病菇及雜物等,停止噴水2~3天,讓菌絲充分恢復並積累養分。3~4天後噴菇耳壯溶液1次,兩小時後噴重水1次,保持空氣相對濕度80%~90%,溫度18~20℃之間,進行第2潮菇的管理。以後每茬以此類推。
8、後期埋土出菇。將出菇的料筒兩頭清理幹凈,脫去塑料袋浸透水(最好配成營養液),然後開溝將菌筒排成壹行,上面覆1~2cm厚細濕土,再灑少量清水,覆蓋薄膜。溝內澆水,以便保持濕度。出完菇可就地翻耕,混於土中,提高肥力,增加產量。還有問題致店雪梅食用菌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