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飲食文化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匯點,形成了壹套將中餐(主要是粵菜)和西餐融合在壹起的飲食習慣。作為世界各國人民的聚集地,日本菜、韓國菜、臺灣菜、越南菜、泰國菜、印度菜等餐廳在中國內地和香港非常常見,因此被譽為“美食天堂”。但也有不少外國人指出,雖然在中國和香港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但為了適應香港人在中國的飲食習慣,其實已經變得不那麽正宗了。從另壹個角度來看,外來的飲食文化也豐富了中國和香港本地的飲食文化。在中國和香港的文化發展中,飲食扮演著重要而有趣的角色。過去的大排檔、大牌檔等街頭大排檔,老字號的餐館、飯店,各種正宗的醬油、糕點、特色美食,都成為了中國人和香港人的集體記憶,並將繼續代代相傳。近百年來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給中國和香港人的飲食文化帶來了新的特點。今天的飲食已經從過去單純的食欲發展到追求色香味美;餐廳也簡單簡陋,甚至強調華麗的裝修;中國人的飲食態度和生活質量的變化可以充分反映在菜肴從正宗的味道變成了世界各地的美味。2011-09-08 13:46:29補充:中國傳統美食【編輯】地方美食中環上環的蓮香樓,中港兩地家庭多以中餐為家常菜。他們大多保持了自己的傳統飲食特色。在華人社區中,主要有廣府人、客家人(尤其是新界原居民)、潮汕人、家庭成員。所以粵菜、客家菜、潮州菜都算是地方菜。盆菜是新界原居民在節日期間的傳統菜肴。西貢市、南丫島、劉福山和鯉魚門以海鮮聞名。長洲、大澳等古漁村至今仍有傳統餐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中國中上環地區有很多提供小吃和茶葉的中國茶館和二裏茶館,如三元樓、燕瓊林、中上環的官南茶館、三多茶館、雲來茶館[1]、高盛茶館、萍鄉茶館、德運茶館、蓮香樓和魯豫茶館、灣仔龍門等等。2011-09-08 13:47:45補充:大牌檔曾經是很常見的餐廳,但是由於嚴格的衛生規定以及* *不再向公眾發放相關營業執照(許可證),大牌檔在香港已經面臨消亡的命運。大牌的小攤慢慢把茶攤搬進了房間,再加上菠蘿冰、什錦水果冰、紅豆冰的冰室,就演變成了今天的茶餐廳。茶餐廳主要提供方便面、雲吞面、米線、煎蛋、蛋糕、粥等廉價食品。壹些大的茶餐廳會供應炒面,比如幹炒牛河、福建炒飯、星洲炒飯等。有些餐館,如泰興燒茶餐廳,也經營燒烤業務。當日本食物在中國和香港流行時,茶餐廳開始供應壹些日本熟食。早餐供應面包黃油、烤面包、雞蛋、香腸、咖啡、奶茶和蛋撻。雖然這些食物的名字在每個茶餐廳都是壹樣的,但是真正的成品在不同的茶餐廳會略有不同。2011-09-08 13:48:09補充:街頭小吃是中國和香港飲食文化的壹部分,包括魚蛋、雞蛋、腸粉、碗翅、布施餅、花格餅、狗仔隊粉、涼粉、豬紅、牛雜、薩其瑪等。大多數街頭小吃來自廣東,但也有少數來自其他省份。比如薩其瑪就是滿族小吃。中國和香港的其他鹹甜小吃也充滿了傳統風味,其中壹些是中國和香港特有的,如元朗的老太太餅和丈夫餅。客家人的茶杯在離島更受歡迎。車仔面出現在1950年代,當時內地難民大量湧入中國和香港,難以謀生,於是出現了流動攤販。為了方便運輸,流動攤販把所有的廚具和食物都放在小的木制手推車上,因此得名車仔面。因為顧客可以隨意選擇面條、食材、湯料,價格也實惠,所以受到大眾的歡迎。2011-09-08 13:48:34補充:港式甜品種類繁多。傳統上有糖水(北方叫甜湯),有紅豆沙、綠豆沙、芝麻糊、杏仁糊、燉奶、西米露、桃露、麥片粥、甜品涼粉。2011-09-08 13:49:15補充:中港兩地作為國際美食城,匯聚了各國美食,常見的有:日本料理、韓國料理、新加坡料理、馬來西亞料理、泰國料理、印尼料理、印度料理、尼泊爾料理、俄羅斯料理。中港餐廳主要集中在銅鑼灣、九龍城、蘭桂坊、尖沙咀、跑馬地和中環Soho,其中九龍城主要供應東南亞美食。2011-09-08 13:49:39補充:赤柱的居民主要是居住在中國和香港的外國人,所以該地區現在擠滿了大量的歐洲餐廳和海邊酒吧。[4]然而,中國內地和香港的酒吧早已出現在中環的蘭桂坊和灣仔的駱克道和謝斐道。由於早年外國公司集中在中環,英國士兵在添馬艦海軍基地登陸後,就留在附近的灣仔。後來,酒吧遍布尖沙咀廣東道、諾士福臺、尖東寶樂裏、太子旺角地鐵站附近,甚至大埔。國外的酒吧往往以富有歐洲民族特色的裝修為賣點,所售的啤酒產地也會搭配。由於中國和香港是前英國殖民地,所以有很多英國和愛爾蘭酒吧。英國酒吧壹般座位比較少,愛爾蘭酒吧會供應愛爾蘭咖啡,美國酒吧比較現代。這些洋酒吧的顧客主要是在外國生活過的外國人和中國香港人,集中在中環、灣仔和尖沙咀。自1991,2011-09-08 13:50:00補充:為了推廣宣傳,每年都在廣東道舉辦啤酒節。此外,壹些受歡迎的酒吧集中在旺角,太子地鐵站附近等地區,啤酒促銷小姐經常出現在這類酒吧。20世紀初,中國內地和香港相繼開設了迎合高級華人的西餐廳,如中環的華樂園、威靈頓餐廳、馬玉山餐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