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節氣介紹
太陽到達經度120時,為“大暑”節氣。“大暑”和“小暑”壹樣,是反映盛夏程度的節日,“大暑”就是極熱的意思。二十四節氣:“六月中旬,...熱也熱,分小有小,月初小,月中大,現在猶熱。”
此時,“仲夏”前後,全國大部分地區將進入壹年中最熱的時期,也是喜溫作物生長最快的時期。但旱澇臺風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抗旱排澇防臺風和田間管理任務十分繁重。
壹般來說,夏季節氣是華南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華南西部降雨量最豐富、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華南東部35℃以上高溫發生最頻繁的時期。
酷暑也是雷暴最多的季節。有句諺語說“東方無壹滴閃電,西方走不動”,意思是夏天的午後,如果東方出現閃電,這裏就不會下雨。如果閃電在西方,它很快就會到來,躲都來不及。
人們常把夏季午後的雷雨稱為“西北雨”,形容為“西北雨,落在無車道上。”《夏雨過嶺》和《夏雨過牛背》生動地說明了這裏的雷陣雨往往是晴天,就像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東邊晴西邊雨,道中卻晴。”
中國古代大暑分為三期:“壹期爛草為螢火;;二、靜待土壤滋潤消暑;下雨的時候就好了。”世界上有2000多種螢火蟲,分為水生和陸生兩種。陸生螢火蟲在幹草上產卵,天熱的時候螢火蟲排卵,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用爛草做成的。第二個天氣是天氣變得悶熱,土地潮濕。第三種天氣是時不時會有大雷雨,這場大雨會減弱熱量和濕度,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的氣候特征
高溫和極熱
大家都知道“三伏天熱”。暑熱壹般在三伏中期。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正處於壹年中最熱的階段,全國各地溫差並不大。正好符合那句諺語:“寒在三九,熱在中。”大暑相對小暑,顧名思義就是比較熱。
夏季節氣在“三伏”,是我國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幹旱少雨,很多地區氣溫都在35度以上,所以所謂的“三竈”也是最旺的。
長江中下遊到華南以北的江浙江西等地,炎熱多雨,雨水滴如金。有“夏雨輕如銀,夏雨重如金”、“雨中雨,裏多米囤”、“雨天雨,糧棉豐”、“不受旱,壹畝加壹擔”之說。
就像左河水的詩裏說的,“陽光明媚,天氣炎熱,但無所事事,擔心蒼蠅和蚊子。雲鼓起,箭將金灑荷塘。”如果酷暑前後下雨,預示著未來雨水會更多。農業上有句諺語“夏天有雨,秋天有水就夠了;夏天不下雨少雨,擔心吃不上水。
在華南西部,雖然高溫出現最頻繁,但雨水最充沛,雷雨最常見,是雷雨最多的季節。這裏有句諺語說“東閃不降,西閃走不了。”意思是夏天的下午,如果東方出現閃電,雨就不會到這裏來。如果閃電在西邊,雨很快就會來,躲都來不及。
根據炎熱與否,有許多農業諺語預測後期天氣:例如,在短期內,有壹個“大暑,田將休息;夏季涼爽,水滿池塘”;中期表示“大暑,秋後涼”;長期預測有“暑熱難耐,四個月無霜”“暑不熱,冬不冷”“暑不熱,冬必腐”。
夏季避暑的傳統活動
送壹艘夏日小船
送“夏船”是浙江沿海地區,尤其是臺州許多漁村的傳統民俗。它的意義是把“五聖”送出海,保護人民的安全。送“夏船”時,還配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表演。
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都有夏天吃仙草的傳統習俗。曹憲又名仙草和曹憲,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它被稱為“曹憲”。莖葉曬幹後,可制成仙草,在廣東稱為涼粉,是壹種夏季甜點。
吃菠蘿
酷暑期間,臺灣省有吃菠蘿的習俗,民眾認為此時菠蘿最好吃。此外,菠蘿的閩南語發音與“旺來”相同,因此也被用作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征。
鬥蟋蟀
酷暑是農村田間蟋蟀數量最多的季節。在中國的壹些地區,人們有飯後鬥蟋蟀的習俗。
吃荔枝
福建莆田人有在暑熱時吃荔枝、羊肉、米粒的習俗,稱為“過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營養豐富,吃新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先把新鮮的荔枝泡在冰冷的井水裏,等夏天來了再拿出來品嘗。這時候吃荔枝是最愜意最滋補的。
2021夏季節氣介紹相關文章:
★ 2021夏天有哪些節氣習俗?
★2021大夏是什麽意思?
★ 2021夏季節氣適合吃什麽?
★大暑節氣習俗介紹。
★大暑的氣候特征介紹
★2021的暑是星期幾?
★暑期大知識集錦
★大暑節氣習俗介紹。
var _ HMT = _ HMT | |[];(function(){ var hm = document . createelement(" script ");hm.src = "/hm.js?6990 a 94c 9 BF 3c ca 817150d 7468 a 26 be 6 ";var s = document . getelementsbytagname(" script ")[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