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德經》的故事壹:機器人也要講道德。電影《我,機器人》中有壹個場景,是根據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2035年的壹個早晨,機器人和人類穿梭在美國芝加哥繁忙的街道上。他們送快遞,幫主人遛狗,當搬運工,趕回家給主人拿急救藥品?這並非遙不可及。最近,谷歌的機器人汽車項目可能會使這壹幻想成真。
今年5月,美國內華達州為壹輛搭載谷歌智能駕駛系統的汽車發放了牌照,允許這輛沒有手動駕駛的汽車在公共道路上試駕。據業內估計,自動駕駛汽車有望在3到5年內在歐美投入使用。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網站公布的數據,自1961以來,全球機器人總銷量達到230萬臺,其中2011年銷量最高,達到16萬臺。目前,全球機器人產業已經處於蓬勃發展的上升期。
阿西莫夫定律的困境
當機器人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時,由其引發的法律和道德問題也隨之而來。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學教授諾埃爾?沙吉舉例說,想象壹下,妳的機器人汽車正開到停車場,壹個孩子正在附近玩耍。壹輛卡車開過來,飛濺的灰塵幹擾了機器人車的傳感器。機器人汽車無法感知兒童的存在,引發交通事故。那麽誰應該對此負責,機器制造商,軟件工程師還是機器人本身?
隨著機器人變得越來越聰明,應用越來越廣泛,機器人最終會面臨這樣壹種情況:在不可預知的條件下做出道德判斷?在有平民在場的情況下,無人機是否應該向目標所在的房間開火?參與地震救援的機器人是否應該告訴人們災難的真相,即使這會引起恐慌?機器人汽車是否應該突然轉向以避免撞到行人,即使它會撞到別人?
在1942中,阿西莫夫提出了機器人三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者在目睹人類將面臨危險時袖手旁觀;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它的命令,除非命令與第壹定律相沖突;機器人應該在不違反第壹定律和第二定律的情況下,盡可能地保護自己的生存。
看似完美的三定律在電影《我,機器人》中遇到了麻煩;當兒童和成人同時發生交通事故時,機器人會計算出成人的存活率高,選擇優先救助成人而不是兒童。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教會機器人進行道德判斷被提上了日程。
像人類壹樣學習道德。
如何教會機器人學習道德判斷?《道德機器:教機器人如何判斷對錯》作者之壹、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科學史與哲學系教授科林?艾倫說,這應該在人類實踐美德的方式中找到。
他舉例說,2010年4月,壹名見義勇為的男子與歹徒搏鬥後生命垂危,但在過去的兩個小時裏,有20多名行人路過,沒有任何幫助。該男子最終因失血過多死亡。人們對道德的理解有時與實際行動不符。為什麽會這樣?
對此,艾倫解釋說,現實中,人們經常?本能?不考慮行為引起的道德問題而做出反應。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認為,人需要在現實中不斷實踐道德行為,並最終使之成為壹種習慣。以後遇到道德選擇,可以不假思索的表現出良好的品行。
所以艾倫認為可以設計壹些規則簡單的機器人汽車。當汽車遇到上述情況時,學會營救,然後,根據壹些道德規範,了解機器人汽車。救援?行為分析和肯定,從而逐步培養他們的道德感。
然而,另壹個更復雜的問題隨之而來。當人類在網上下載、墮胎、安樂死等問題上還存在不同看法的時候,工程師們不知道應該把哪壹套道德體系輸入到機器人身上。同時,在具體案例中運用價值判斷時也會有差異。比如,真理被認為是壹種不傷害他人的美德。如果撒謊可以促進友誼而不傷害雙方,那麽撒謊就是?對嗎?。基於人類道德的差異,機器人道德可能有好幾個版本。
當機器人開始像人類壹樣學習和實踐道德,是否會超越和取代人類?艾倫說,他現在還不擔心這個。現在需要做的是如何教會機器人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至於什麽樣的道德判斷才是正確的,恐怕連人類自己有時候也沒有搞清楚。
關於《道德經》的故事二:1500歐元的道德底線我去德國讀書,當天就交了學費。
交了300多歐的報名費和保險費後,收我錢的老師給了我壹張1800歐的收據,我迷迷糊糊的收下,去另壹個房間做別的事情了。但我知道,我還有1400元的語言學費。於是我問了辦公室服務臺的另壹個中國同學,去哪裏交學費。她驚訝地看著我手裏的收據說:妳不是已經交了嗎?我馬上反應過來,收費的人搞錯了。
我當然知道1500歐元對於我這樣的窮學生來說是壹種怎樣的誘惑,但是在幾秒鐘的時間裏,我做了壹個決定,我必須把錢交上去。我轉身出去找收據出錯的人,卻發現辦公室的老師和我壹起出來了。說清楚情況後,他激烈地批評了收據弄錯的人,然後拍著我的肩膀說,妳老實點。?我笑著說?謝謝?但我在想的是:其實我不老實,也沒那麽高尚。?
現在來分析壹下我幾秒鐘的想法。在通常看來,這件事會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
不好的結果就是最後查出誰沒交學費,這當然表面上是壹件極其醜陋的事情,對中國人的影響非常惡劣。
好的結果是,這1500歐元屬於我,足夠我半年的生活費了。
但是,從更深的意義上來說,這兩種結果所面臨的道德狀況是我無法承受的。前者意味著人們眼中的道德敗壞,代表了中國人的道德敗壞。雖然這個錯誤的直接原因是德國人,但道德原因不在我們這邊。後者呢?後者意味著我的余生將永遠受到良心的拷問和譴責,因為這已經嚴重越過了我心中的道德底線,會給我的性格抹上最大的汙點。事後很多人說:?學校那麽有錢,還不如妳。?但我知道事情不是這樣的。真相就不用細說了。
事後想想,覺得自己的做法完全正確。我不能為了這1500歐,壹輩子不得安寧。我買了壹片良心。為了這壹片清寧,我寧願明年頂著烈日暴雨去上班,因為我辛苦賺來的錢花得值。
這件事是我出國後將面臨的最嚴峻的道德考驗。讓我踏實的是,它為我以後可能遇到的所有高峰和低谷都開了壹個好頭,遠遠超過了誠實和高尚。
關於《道德經》的故事三:訓練?道德?吳奶奶是退休工人,退休金低,房子小。她住在杭州富陽的壹個小區。汶川地震後,她捐了壹筆錢,從此壹發不可收拾。天天捐?向社會奉獻愛心。雖然捐的錢不多,壹天只有壹元錢,但她說這壹元錢給她帶來了很多快樂,只要壹天不捐,她的心裏就空了。
前幾天看新聞,壹個文具店的人獨自在街上追小偷,為壹位女士找回了壹條金項鏈。鏡頭裏,車主老婆說:?我丈夫喜歡幹涉這種事情。他開店十年了,這樣做了十多次。?這則新聞中有壹個耐人尋味的細節。只有他壹個人追小偷,追了壹條長街。
善與惡,對與錯,黑與白?像這樣?道德?認知對我們來說並不難。對嗎?好人?,對吧?好事?我們心裏還是會覺得感動和佩服,但是感動歸感動,行動歸行動。?感動?用什麽?行動?他們之間還有很長的鴻溝,有些人走了壹輩子都沒有跨越。貌似?道德?用什麽?道德?完全是兩碼事。道德?只是個想法,然後呢?道德?在行動?行動?真的很難。
香港誌願者蘇金梅認為,道德不是靠講道理,而是靠?培訓?。如果妳希望妳的孩子有愛心,妳應該讓他們上街去幫助別人。只有這樣妳才能?訓練有素?。
?道德訓練理論?能解釋很多常人無法理解的東西,比如吳奶奶的?天天捐?再比如車主的?暖心?。壹個人做好事,就會壹直做好事,再也不會看不起別人了?苦難?,還看不見嗎?不平之事?是的。
山東濟南有個叫鄭的老人,從1987壹直在濟南?領養?有了壹個無家可歸的孩子後,十多年來,我已經幫助了400多個無家可歸的孩子。最多十三個孩子擠在家裏。他收養的孩子中,有的上了中專、警校,有的參了軍,沒有壹個再去流浪。
壹般人很難理解鄭的行為,只是?訓練有素?這四個字可以理解。很顯然,他已經把這種協助當成了壹種習慣,並從中感受到了快樂和滿足,所以他能夠樂在其中,並把它當成了壹生的追求。
?道德?它確實需要訓練。在此期間,壹個名叫陸傑森的在華美國學生在網上引起了熱議。他在麥當勞門口遇到壹個乞討的老奶奶,於是買了兩份薯條,兩人席地而坐,吃得很開心。陸傑森的愛感動了很多中國人,但對於陸傑森來說,這是壹件很平常的事情,因為他是美國的誌願者,經常參加公益活動,為乞丐買壹份食物,只是舉手之勞。
陸傑森?簡單?,但是對很多人來說呢?難?現在許多網友甚至提醒陸傑森,她被騙了,說老太太不是真正的乞丐,不應該幫助她。?扶弱扶貧?是壹種美好的情感,但邁出壹步,付出壹點,卻是如此艱難。
我們接受了太多的道德說教,卻缺乏實踐和經驗。結果,我們會壹直站著嗎?道德?在營地裏,我願意做壹名法官,而不是從業者。
2010去香港培訓的時候,在九龍塘地鐵門口看到了溫馨的壹幕:壹個只有五六歲的小男孩站在地鐵出口,手裏拿著壹塊?哮喘基金征集?他的牌子向路人募捐,而他的父母靠在壹輛奔馳上,微笑地看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