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黃鱔百科全書

黃鱔百科全書

黃鱔呈蛇形,圓柱形。頭粗尾細,體表有光滑的粘膜保護,無鱗,顏色為黃褐色。身體有不規則的黑斑,不發達的鰭基本消失。全身只有壹根三棱刺,肉質鮮嫩可口。

目錄

1.生活習慣

2.形態特征

3.分布範圍

4.育種技術

5.營養價值

生活習慣

黃鱔是壹種熱帶和暖溫帶魚類。它是壹種適應能力很強的底棲魚,能在河流、湖泊、溝渠、稻田中生存。白天喜歡在腐殖土泥上打洞或者在堤上有水的縫隙裏挖洞。

白天很少活動,晚上覓食。鰓不發達,但借助口腔和喉腔內壁表皮作為呼吸的輔助器官,可以直接呼吸空氣;它可以在水中氧氣含量很少的情況下存活。從水裏出來後,只要保持皮膚濕潤,幾天內就不會死。

黃鱔是壹種雜食性魚類,以各種小動物為食。它性貪婪,夏天吃得最起勁。在寒冷季節長期食用不會死亡。

黃鱔壹般生活在春、夏、秋三季。我喜歡住在池塘、河流、泥坑和稻田岸邊的裂縫裏。住在洞穴深處,冬天冬眠。

形態特征

這條鰻魚長約20.70厘米(8.28英寸),沒有鱗片或鱗片非常小。背鰭和臀鰭非常低,圍繞尾端連續,鰓通常只在喉部有壹個外鰓孔。前段呈管狀,向尾部逐漸扁平,尾部扁平而細。全身赤裸,沒有鱗片、大頭、圓錐和口鼻。嘴很大,上顎略突出,有些種類的鰓很小,靠通過喉嚨或腸道的黏膜吸入氧氣來呼吸。身體細長呈蛇形,前平後平,尾細,頭長而圓。

上下頜骨和瓣骨上有細齒。眼睛很小,覆蓋著壹層薄薄的皮膚。左右鰓孔在腹面合二為壹,呈V字形。鰓膜與鰓峽部相連。壹般體表都有潤滑液,容易逸出,沒有水垢。

分布範圍

除北方的黑龍江、西部的青海、西藏、新疆和南方的南海諸島外,我國鰻魚的自然分布相當豐富,特別是長江中下遊地區分布密度大,產量高。

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水產養殖,引進人工養殖。除了西藏和青海的部分地區,新疆和海南也有不少進口鰻魚養殖。因此,目前黃鱔已廣泛分布於中國各地的淡水區。

在國外,鰻魚主要分布在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在印度、日本和朝鮮也有分布。

育種技術

1.科學放養的鰻魚是變溫動物。只要水溫在10-32℃,壹年四季都可以放養。放養的鰻魚要求身體健康,遊泳活躍,無疾病和殘疾,大小不限。

2.在鰻魚入池前,可施少量發酵腐熟的有機肥,養殖搖蚊幼蟲、蠶、水生昆蟲等水生動物,或在池塘中投放蝸牛或泥鰍進行養殖,為鮮魚提供新鮮餌料。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池中設置黑光燈,引誘昆蟲進入池中。

三、餌料經過1-2天的短期適應後即可投餵,投餵量壹般為魚總重量的2%-10%。餌料的量要根據水溫、餌料質量、水質來增減。

四、調整水位和水質由於鰻魚可以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所以需要經常將頭伸出水面。所以,鮮魚池的水位要淺。水位要根據鱔魚的規格來定,魚苗池水位要淺,壹般10-20cm。

5.及時通過篩選池的鰻鱺在種內競爭激烈。經過壹段時間的投餵,同樣規格的池塘裏的魚規格會參差不齊,長期來看不利於產量的提高。

六、魚病防治鰻池在種植前必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外來鰻魚入池前必須用濃度為百萬分之壹的漂白粉溶液或3%的鹽溶液浸泡消毒10-20分鐘。投餵期間,全池以每月壹百萬的濃度撒漂白粉。把剝了頭皮的蟾蜍拖到池子裏洗,對白斑病和腐皮病有壹定的效果。

七、做好防護工作。鰻魚塘又小又淺。倒新水的時候,要防止魚逃跑。魚塘水面沿池邊應控制在20厘米以下,並隨時檢查擋魚網布與池壁的牢固程度。

八、越冬管理壹般在165438+10月後,當水溫降至15℃以下時,黃鱔開始鉆入深層土層,進入冬眠,直至次年2-3月。冬天的時候,要出售的水池要加熱保溫。

營養價值

鰻魚含有豐富的DHA和卵磷脂,是人體器官組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腦細胞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美國實驗研究數據顯示,如果經常攝入卵磷脂,記憶力可以提高20%。所以吃鰻魚肉有補腦健身的功效。它含有壹種特殊的物質——鰻魚素,能降低和調節血糖,對糖尿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此外,它含有很少的脂肪,所以它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物。鰻魚中維生素A的含量高得驚人。維生素A可以改善視力,促進皮膚膜的新陳代謝。

有人說鰻魚是眼藥水。過去患眼疾的人都知道吃鱔魚好。經常吃鱔魚有很強的滋補作用,特別適合體弱多病和產後的人。它的血還可以治療口眼歪斜。中醫認為其具有補氣養血、溫陽健脾、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保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