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時嘉”是壹種什麽水果?發音是什麽?

“時嘉”是壹種什麽水果?發音是什麽?

“時嘉”是釋迦牟尼果實的發音。

釋迦牟尼(水果番荔枝的別稱)

[shì jiā]

外觀特征

高達5m,樹皮薄,灰色,樹冠呈球形或扁圓形。單葉互生,橢圓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6~17厘米,頂端尖或鈍,基部圓形或寬楔形;花黃綠色,1~4簇生枝或對生葉,花期5 ~ 6月;聚合果果肉近球形,直徑約5~10cm,8 ~ 10月成熟時黃綠色,味甜芳香。

果實為聚合果,由數十個小花瓣組成,每個小花瓣中含有壹個黑色的小晶核(黑籽)。橢圓形,未成熟果實為綠色,成熟果實為淺綠色和黃色。味道微甜,呈奶油狀或乳白色,呈奶油蛋糕狀,香氣撲鼻,食之香甜,風味良好。果實可食率為67%。單果重壹般在350g左右

釋迦牟尼,又名番荔枝,因形似佛像頭部而得名。主要產於臺東等地,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也有種植,每年秋季至次年春季產。釋迦牟尼果肉乳白色,富含維生素A、B、C、蛋白質、鐵、鈣、磷等,促進消化。也可以切成塊,做成各種冰鎮飲料。果皮不能食用。如果果皮是黑色的,不用擔心,味道更好。

釋迦牟尼在臺灣省深受喜愛,每年都會舉辦釋迦牟尼節。入選冠軍釋迦牟尼的價格折算為人民幣10000元。臺灣省釋迦牟尼內陸運輸的價格比廣東、海南的地產釋迦牟尼貴壹倍左右。

釋迦牟尼果香味好,甜度高,約20~25度,適合東方甜食的口味,深受消費者喜愛。這是壹種許多人喜歡吃的水果。

釋迦牟尼起源於熱帶美洲,最早從荷蘭傳入。根據明代沈所作《釋迦牟尼》詩,可以證明最遲在明、鄭時期在臺南引種種植。然後擴展到中南部地區,但只是小面積種植。廣東、廣西、海南也有種植。

釋迦牟尼樹高3-5米。樹枝柔軟下垂。葉互生,橢圓形披針形,先端短或鈍,灰綠色背,幼時蓬松,後禿。外輪花瓣長而窄而厚,肉質,長三角形,頂端尖而微有毛,內輪花瓣小而有鱗;通常以圓錐或棱錐突出的雌蕊;果實為聚合果,果心圓錐形或球形,直徑5-10cm。漿果由許多心皮組成,心皮在果實表面形成瘤狀突起(類似菠蘿),成熟時容易分離。假種皮是可食部分,乳白色,極其香甜。種子暗褐色或暗褐色,表面光滑,紡錘形,橢圓形或長圓形。

釋迦牟尼不耐寒,幼樹在4℃受寒害,4-5年生的樹在-2℃也受寒害。樹木耐旱,避免積水。對土壤適應性強,但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能快速生長,果實大,品質好。

生長習性

喜歡光照,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要求年平均氣溫在22℃以上,不耐寒;適用於排水良好的深層肥沃砂壤土。

生物學特性

番荔枝莖高3~10m,枝葉細密下垂。單葉,互生無托葉,正面深綠色,背面灰綠色。花單生,著生於葉腋或枝上,4-9月開放,3片橢圓形花瓣,淺綠色花朵下垂,散發濃郁的果香。果實為聚合果,表面圓形、心形、橢圓形或圓錐形,未成熟果實表面為深綠色,成熟果實為淡綠色或黃綠色,形似荔枝,故最初命名為番荔枝,又因果皮鼓起如番荔枝頭,故別稱“薩迦”。番荔枝種子呈暗褐色橢圓形,光滑堅硬;果肉白色致密,味甜微酸。

其他亞種高達5米,樹皮薄,灰色,樹冠呈球形或扁圓形。單葉互生,橢圓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6~17厘米,頂端尖或鈍,基部圓形或寬楔形;花黃綠色,1~4簇生枝或對生葉,花期5 ~ 6月;聚合果果肉近球形,直徑約5~10cm,8 ~ 10月成熟時黃綠色,味甜芳香。果實是聚合果,由幾十個小花瓣組成,每個花瓣中都含有壹個黑色的小晶核。橢圓形,未成熟果實為綠色,成熟果實為淺綠色和黃色。味道微甜,呈奶油狀或乳白色,呈奶油蛋糕狀,香氣撲鼻,食之香甜,風味良好。果實可食率為67%。單果重壹般在350g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