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率、致殘率都很高,且不易治愈。那麽類風濕關節炎有哪些治療偏方?下面由我為大家講解下風濕關節炎的治療偏方吧。
治類風濕關節炎的偏方
1、桂枝白芍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功能主治活經活絡。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證見肌肉關節疼痛腫脹,局部觸之發熱,但自覺畏寒,或觸之不熱,或自覺發熱,全身低熱或熱象不顯,舌紅、苔黃白或黃白相兼或少苔,脈弦細或細數。
偏方組成桂枝、白芍、知母、熟附片、紅花、皂角刺、狗脊、防風各10克,生地、地龍、骨碎補各20克,生黃芪、桑寄生各1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
2、黃芪白術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功能主治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偏方組成生黃芪15~30克,白術、桂枝、制川烏、防己各15克,桑枝30克,白芍、當歸、莪術各12克,炙甘草10克。
用法用量將上藥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連服3個月後,隔日服1劑,再服3個月。此後,以本方制成丸藥,繼續服6個月,以鞏固療效。全療程為1年。
加減若屬熱勝型,加生石膏、土茯苓各30克;若屬寒勝型,桂枝可用至20克,加用細辛3~6克;若氣血虧虛者,再加用黨參15~30克,首烏15克。
3、黃芪威靈仙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功能主治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偏方組成生黃芪30~50克,威靈仙20~25克,制附子20克,桂枝、白芍、秦艽、雞血藤各10克,麻黃、防風、知母、川黃柏、生甘草各8~10克。
用法用量將上藥水煎,每日1劑,分3~4次口服,15劑為1個療程。
加減若氣血兩虛者,黃芪加量至60~80克,當歸、何首烏各20克;若兼發熱者,加生石膏40~50克,薏苡仁25~30克;若關節紅腫較甚者,加萆光(氵光)20~30克,防己、澤瀉各12~15克;若上肢重者,加姜黃、桑枝各10~15克;若下肢重者,加牛膝、蠶砂、木瓜各10~12克。
4、乳香川烏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功能主治化瘀通絡,利濕除痹。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偏方組成乳香、制沒藥各12克,制川烏15克,地龍、土鱉蟲各20克,桃仁、蜈蚣各10克,青風藤、薏苡仁、生地各30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劑。3個月為1療程。
加減濕熱阻絡型,加防己、蒼術各10克,萆光(氵光)、連翹各20克,金銀藤30克;寒熱錯雜型,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知母12克,生黃芪30克,附片20片;肝腎虧損型,加川續斷、桑寄生、狗脊、附片各15克,骨碎補10克,白芍12克。
5、二黃雙仁湯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補肝腎。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偏方組成大黃9克,黃岑12克,桃仁、杏仁、赤芍、幹地黃各15克,甘草、虻蟲各6克,生川芎10克,桑寄生18克,牛膝20克,烏梢蛇3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3次,分3次服。1個月為1療程。
加減氣血虛弱者,加黃芪、當歸;肝腎虧損者,加鹿角膠、杜仲、巴戟天。
類風濕關節炎的癥狀1.晨僵
晨僵是指朝晨或睡醒之後發現關節發緊、僵硬、活躍不靈或受限,輕者起床或溫和後即可緩解或沒落,重者甚至全日不緩解。晨僵是所有風濕性關節炎癥狀 ,是壹個垂危旌旗燈號,亦然臨床診斷的主要的左證之壹。
2.關節腫脹與疾苦
關節腫脹是滑膜炎或周圍軟組織炎的體征,其程度因炎癥不同而異,由關節腔積液或滑膜肥厚所致。因骨質增大造成腫脹,按起來如骨樣堅硬,不能移動;因關節內或關節周圍軟組織增生肥厚而造成的腫脹,與健康組織對照手感不同;因積液或積血造成的腫脹有波動感。關節疾苦亦然所有類風濕患者的癥狀。關節疾苦水平常與關節腫脹輕重聯系,腫脹越鮮明,疾苦越重。
3.關節畸形或強直
由於炎癥關節規模肌肉、韌帶及關節囊破環,關節透露某種額外的變形,如鵝頸畸形、扣眼畸形等。
4.關節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