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成粗蛋白含量在30%以上的顆粒飼料,既能提高飼料利用率,又能加速魚類生長。餵食應該在餵食臺上。飼料宜精宜粗,每天早、中、晚各1次,投餵要堅持“四定”。適當施用有機肥培養浮遊動物,可以滿足南方鮎的攝食需要,降低攝食系數。④日常管理。經常清洗飼料臺,保持水的新鮮,防止魚因為密度大而缺氧。水應該過濾,以避免寄生蟲和其他敵人。還要防止雨後蛇鼠挖洞漲水逃魚。平時要檢查巡塘有沒有漏洞,攔魚設施有沒有損壞。(2)池塘混養。南方鮎與其他魚類混養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空間,充分發揮池塘生產潛力。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來清除池塘中的野生魚類,控制羅非魚的過度繁殖。南方鮎可與鏈、鱅魚、鯉魚、草魚、羅非魚等魚類混養,但不能與肉食性魚類混養。混養魚種規格要適當大,最好符合當年商品規格,可以和鯰魚壹起投放市場。混養方式為:①以南方鮎為主,其他魚類飼養:壹般每平方米飼養3-6尾5-6 cm的南方鮎魚種,每2-3平方米飼養1尾家養魚種。(2)以其他魚類為主,以皮須鯰魚為輔:在能投餵家魚的成魚池中,每隔2-3平方米養壹條體長6-8厘米的鯰魚,以水中的小雜魚和水生昆蟲為其飼料,無需增加投餵。③鮎親魚成魚池混養:將少量繁殖的鮎按雌雄比為65,438+0: 65,438+0或65,438+0: 65,438+0.2的比例投放,繁殖季節放入魚巢產卵孵化。根據南方鮎的數量,適當給予壹些動物飼養,使其在成魚池中直接發展商品魚。放養時應考慮南方鮎繁殖後水體的承載能力。
南方鮎魚病防治技術
(1)黑體病這種病的魚體呈黑色,消瘦,停止進食。嚴重時,魚體往往倒掛在水面,直至死亡。經檢查,胸鰭內側有壹圓形紅色血點,鰭潰爛,其後腦勺出現黴斑。此病在魚苗階段易感染,因餌料不足、水質差最易發病,起病快,感染快。防治方法:保持水體清潔,不使用未發酵的肥料;五倍子2-4g/m3全池潑灑,生石灰水30g/L全池潑灑,隔天壹次,共2-3次。(2)腸炎魚消瘦發黑,腹部腫脹,獨自徘徊,輕壓腹部,肛門流出淡黃色粘液。剖腹探查可見腹腔積液,腸壁充血、炎癥,紅紫色,尤其是後腸,腸黏膜潰爛、脫落。該病由細菌或病毒引起,多發生在7、8月份,主要危害魚種和成魚。防治方法:發病季節用漂白粉吊籃;全池噴灑1g/m3漂白粉2天;每公斤魚飼料中摻入1毫克呋喃唑酮,1周,撒壹次1.4-3毫克/升五倍子;每50公斤魚按17.5克藥物6天餵磺胺胍,撒漂白粉。(3)氣泡——病魚浮在水面上,肚子朝天,肚子裏有氣泡,不能沈下去。發病的主要原因是池塘施用了過多的未發酵有機肥,或者池塘水質老化,水中藍藻過多,使水中氣體在強光下過於飽和,導致魚類誤食氣泡。防治方法:池水透明度過小時,不宜投放魚苗;發病後迅速註入淡水,投餵足夠的活餌,可使部分魚苗排出氣泡,恢復正常;每壹個水深1m,用1.5-2kg鹽濺滿整個池塘是有效的。(4)魚感染水黴菌後,患水黴菌的魚體表呈現灰白色,像棉絮壹樣。菌絲逐漸膨脹後,魚遊動異常,皮膚粘液增多,食欲下降,最後體重減輕而死亡。大多數原因是捕魚和運輸過程中受傷,或低溫凍傷。防治方法:註意操作,不要傷魚,越冬池水溫控制在65438±05℃以上;用每立方米10g孔雀石綠浸泡魚體或魚卵;將病魚用3%-4%的鹽溶液浸泡10-20分鐘;每毫升全池撒1毫克漂白粉;把0.4 ‰的鹽和0.4 ‰的小蘇打的混合物撒在全池。(5)輪蟲,體型大,個體大,寄生在皮膚和鰭上,導致身體黑、瘦、遊得慢。小輪蟲聚集在鰓的邊緣和縫隙中,不斷在鰓上滑動,刺激鰓組織,嚴重時可使鰓絲邊緣變白、腐爛,使病魚變黑、消瘦,慢慢遊離水池。當存在大量寄生蟲時,幼魚的生長和發育受到阻礙,甚至死亡。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徹底清理池塘,不要使用未發酵的有機肥;幼苗分池、轉池、越冬時,要用8 mg/L硫酸銅浸泡;用0.7 g/m3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 2)的混合物噴灑整個水池。(六)尾蚴病中華尾孢寄生在魚類的鰭和皮膚上,使魚類出現灰白色的點狀結節或塊狀。主要危害土池培育的幼苗,以孢子形式傳播。受歡迎的季節是五月至七月。防治方法:清除過多淤泥;使用生石灰可以殺死淤泥中的孢子;用0.3-1g/m3的水晶敵百蟲全身噴灑。(7)第三代蠕蟲病由於寄生在魚身上的第三代蠕蟲的運動,破壞了魚的體表和鰓絲,使魚分泌出灰白色的粘稠液體表面,嚴重感染時可造成大量死亡。該病主要危害土池養殖的南方鮎幼魚,並通過宿主或水流傳播。水溫在20℃左右時流行。控制方法:入池時用2-3g/m3敵百蟲對魚進行浸洗;90%的晶體敵百蟲以0.2-0.3g/m3的濃度撒滿池水;用0.1-0.24克/立方米的敵百蟲和面堿混合物(比例為5: 3)噴灑整個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