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述潮州八鎮之外,大埔縣也是潮州府設立較早的壹個縣,但由於其在清代中後期的民風(客家話)無法與府城(潮州話)交流,所以未被視為潮州八鎮之壹。前述九縣統稱為“潮州九縣”。此外,還有現在的南澳縣,最早建立於民國時期。原為福建、廣東兩省管轄,潮州政府時期未設。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海陽、揭陽、大埔分為三郡,豐順郡合址,屬潮州府。
潮州是閩越之地。秦漢以來,為了削弱福建和越南,潮州被分割劃給南越。北宋地理百科全書《輿地廣記》記載潮州為福建之地。明朝官書《永樂大典》:“潮州府為地方官,但為地方官,語甚色情,頗似福建四下府。廣(周)、惠(周)、梅(周)所講的方言,大部分不能翻譯,但惠的海豐接近潮音,發音不壹樣,從潮州到梅州。”曾經分別屬於南越和閩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南越被平定;縣,分別屬於閩中縣和南海縣,被劃入版圖,但此時在唐代的今天的潮州汕頭,漢族人很少,晚唐以來漢族人迅速增加。西漢丁原六年(前111),潮屬南海縣揭陽縣。潮州府最早的建立始於東晉鹹和六年(331),設在南海東部東關縣,東晉藝兮九年(413)。這個伊安是潮州話的前身。公元523年,南梁分為東揚州和福建。南朝時,陳繼續被分駐東揚州和福建。文帝十壹年,公元590年,依安縣設州,名“潮州”,依安縣歸州管轄。隋十二年(公元592年)劃入福建。
唐朝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再次劃歸福建,屬江南道管轄。唐朝第二年(公元686年),在葛泉府南部(此時泉州府位於今天的福州,泉州最終在唐朝建立很長時間(公元700年),之前數次廢立)和潮州壹小部分地區建立漳州。唐景雲二年,711年,再次納入福建,潮州先後歸屬江南道福州都督府、福建都督府、福建經團、福建觀察史。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全國改州為縣,於是潮州改名為潮陽縣。唐朝開元十年,751年,由江南路管轄改為嶺南路管轄。直到唐肅宗甘源元年(758年)才再次更名為潮洲。至此,潮州的名字已經完全定型。
潮州現屬海陽縣(後改名潮安)和饒平縣管轄。
揭陽市現轄普寧市、揭陽縣、惠來縣。
目前汕頭市下轄潮陽縣和澄海縣(民國時南澳縣成立時為1914,潮州府未成立時屬饒平縣管轄)。
目前豐順縣和大埔縣都在1988劃歸梅州市或梅州地區。在宋代,
前潮州法官陳耀佐回到朝廷後,寫了壹首描寫潮州的詩:
休的城市生活在饑荒中,
我贏得了仙女枝來照耀我的家鄉。
從這壹面來看,人們被包括在內,
海邊的鄒魯是朝陽。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澄海縣、饒平縣、大埔縣、普寧縣、惠來縣、程響縣、平原縣、鎮平縣和十壹個縣。明朝崇禎六年(1633)到清朝雍正十壹年(1733)之前,潮州府所轄縣最多,延續了100年。
明朝萬歷三年(1575),南澳島設副都督,從此隸屬福建、廣東兩省。南澳島在隋大業十三年(617)後屬海陽郡,明洪武二年(1369)後屬潮州府,但未設郡。海陽縣、朝陽縣、揭陽縣、澄海縣、饒平縣、大埔縣、普寧縣、惠來縣、豐順縣,共九個縣。
此外:
清雍正十年(1732),福建省漳州地區詔安縣和廣東省潮州地區饒平縣的轄區合並為南澳廳。其中,龍嶴(未來宅鎮)隸屬廣東省潮州地區饒平縣管轄。明嘉靖五年(1526),饒平縣設慶元等兩縣,改稱“大埔”。
清雍正十壹年(1733),潮州府程響縣(今梅州市梅縣區)、平原縣、鎮平縣(今梅州市蕉嶺縣)劃歸徽州府興寧縣、昌樂縣(今梅州市五華縣),設立嘉應府。事實上,嘉應府與潮州府有著密切的行政聯系。民國元年(1912),撤銷潮州府,各縣直轄。原南澳廳改為南澳縣,仍屬閩粵兩省管轄(即壹縣歸兩省)。民國三年(1914)六月,在粵東東江、韓江流域設置潮汛路,駐潮安縣。同年5438年6月+10月,隸屬福建省的南澳縣雲澳、青澳劃歸廣東省管轄。
民國25年(1936),設立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澄海縣、饒平縣、普寧縣、惠來縣、豐順縣、南澳縣九縣,為廣東省第五行政檢查區,俗稱潮汕地區。廣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政府初駐豐順縣,抗日戰爭結束後遷回潮安縣(1946)。
民國三十七年(1949)四月,潮陽縣、惠來縣、普寧縣、南山管理局(原潮陽縣,設在梁穎鎮)組成南部行政區,通稱潮南區。同時,海陽縣、揭陽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南澳縣、汕頭市市政廳直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