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宋代才女為什麽多如繁星

宋代才女為什麽多如繁星

宋代女子的教育是宋代文明的壹個亮點,羅大經《鶴林玉露》記載:“朱文公嘗病《女戒》鄙淺,欲別集古語成壹書,立篇目曰‘正靜’,曰‘卑弱’,曰‘孝愛’,曰‘和睦’,曰‘儉質’,曰‘寬惠’,曰‘講學’。嘗以書屬靜春先生劉子澄纂輯,迄不能成。公蓋欲以配小學書也。”漢代女教家班昭在《女戒》中明確指出:“婦德不必才明絕異。”宋代大儒朱熹《朱子語類》明確主張:“女子亦當有教,自《孝經》之外,如《論語》,止取其面前明白者教之。”他“病《女戒》鄙淺”,打算重新編寫壹部給宋代女童們受教育的課本讀物,“以配小學書”,只可惜未完成。他的計劃中明確擬定了《講學》之篇目,這些都無疑說明朱熹主張女子從小要受教育,要讀書有才。

許多宋人都主張女子讀書。司馬光:“為人皆不可以不學。豈男女之有異哉?”“女子亦為之講解《論語》、《孝經》及《列女傳》、《女戒》之類”。葉適:“婦人之可賢,有以文慧,有以藝能。”鄭俠:“若女子者,深閨內闥,無所聞見,可不使知書哉?是則教子之所宜急,莫若女子之為甚。”袁燮:“所謂女士者, 女子而有賢士之行也, 其識高, 其慮遠, 其於義理甚精, 而不移於流俗, 閨閫楷模於是乎在, 豈獨惟中饋是供乎? ”宋高宗趙構也主張女子讀書:“朕以謂書不惟男子不可不讀,惟婦女亦不可不讀,讀書則知自古興衰,亦有所鑒誡。”宋人甚至認為女子無才便是愚。孫覿就認為:“予嘗謂婦人女子雖以幽閑靜專為德,而屍居傀然,懵不知事,如土木偶人,則為愚婦。”可見宋人關於女子讀書觀念和明人有很大不同。

宋代女子接受教育不止在家中也可以在私塾學堂裏。劉宰《故孺人項氏墓誌銘》記載項氏:“六歲從句讀,師授《內則》、《女誡》、《列女傳》,及韓、柳、歐、蘇諸詩文,歷耳輒成誦。”項氏父母不大可能單獨專門請教師教受項氏讀書,極大可能是讓項氏去學校讀書。羅燁在《醉翁談錄》記載:“靜女者,乃延平連氏瞻纓之後。早孤,喜讀書。母令入學。十歲,涉獵經史。”無疑靜女的母親就是讓靜女入學校讀書的。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記載:“幼卿,少與表兄同硯席,雅有文字之好。”幼卿與表兄當是壹同入學校學習。張幼謙寫給愛人羅惜惜的《壹剪梅》詞曰:“同年同月又同窗。”張幼謙與羅惜惜是同年同月生,而且幼年壹起在學校讀書,得以相識相知到相親相愛。這無疑說明許多宋代女子從小是和男子壹起讀書學習的。明馮夢龍纂輯《警世通言》其中《樂小舍拼生覓偶》原註乃采自南宋話本《喜樂和順記》,其寫到:“話說南宋臨安府有壹個舊家,姓樂名美善,喜將仕(郎)家有壹個女兒,小名順娘,小樂和壹歲,兩個同學讀書,學中取笑道:妳兩個姓名‘喜樂和順’,合是天緣壹對。兩個小兒女,知覺漸開,聽這話也自歡喜,遂私下約為夫婦。”可見宋代學校是招收女生的,甚至還是男女壹同學習。

蘇洵在《自尤》詩序中記載愛女蘇八娘:“女幼而好學,慷慨有過人之節,為文亦往往有可喜。”歐陽修在《謝氏詩序》中記載才女謝希孟:“景山出其女弟希孟所為詩百余篇。希孟之言尤隱約深厚,守禮而不自放,有古幽閑淑女之風,非特婦人之能言者也。”程頤在《上谷郡君家傳》中記載母親侯氏:“夫人幼而聰悟過人,女功之事,無所不能,好讀書史,博知古今。”曾鞏在《夫人周氏墓誌銘》中記載妻子周琬:“夫人獨喜圖史,好為文章,日夜不倦,如學士大夫。有詩七百篇。”楊介在《宋故文水伯淑人吳氏墓誌銘》記載王安石外孫女吳氏:“及長,篤好詩書,博聞強記,通古史諸子說。”劉宰在《故孺人項氏墓誌銘》記載愛妻項氏:“六歲從句讀,師授《內則》、《女誡》、《列女傳》,及韓、柳、歐、蘇諸詩文,歷耳輒成誦。稍成,深居無事,取司馬公《資治通鑒》閱之。”晁補之在《李氏墓誌銘》中記載才女李仲琬:“於書無不讀,讀能言其義,至百家、方技、小說皆知之。其為詩,晚益工,至它文皆能之,而書尤妙麗。”以上可見宋代女子讀書廣泛,不止詩文還有史書、諸子經書。魏泰《臨漢隱居詩話》:“楚州有官妓王英英,善筆劄,學顏魯公體,蔡襄復教以筆法,晚年作大字甚佳。梅聖俞贈之詩雲:‘山陽女子大字書,不學常流事梳洗。親傳筆法中郎孫,妙作蠶頭魯公體。’”劉斧《青瑣高議》:“曹文姬,本長安倡女也。生四五歲,好文字戲。及笄,姿艷絕倫,尤工翰墨。自箋素外,至於羅綺窗戶可書之處,必書之。日數千字,人號為‘書仙’。筆力為關中第壹。”宋代湧現不少女書法家。周密《齊東野語》:“黃子由尚書夫人胡氏,與可元功尚書之女也。俊敏強記,經史諸書略能成誦。善筆劄,時作詩文亦可觀,於琴、弈、寫竹等藝尤精。自號‘惠齋居士’,時人比之李易安雲。”李獻民《雲齋廣錄》:“盈盈十四善歌舞,尤能箏,喜詞翰。情思綿致,千態萬貌。奇性殊絕,所謂翹翹煌煌,出類甚遠。”宋代才女琴、棋、書、畫、歌、舞、詩、文無所不能。

宋代還出現了史無前例,後無來者的女童應試成為女進士的事跡。明人楊慎在《升庵詩話》中寫道:“女侍中,魏元×妻也;女學士,孔貴嬪也;女校書,唐薛濤也;女進士,宋女娘林妙玉也。”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記載:“自置童子科以來,未有女童應試者。淳熙元年夏,女童林幼玉求試中書後省挑試,所誦經書四十三件並通,四月辛酉詔特封孺人。”明人所記的“林妙玉”與宋人所記的“林幼玉”當是同壹個人。九歲女童林幼玉能誦通經書四十三件,得以考中進士並被特封為孺人,這在其他朝代是沒有的。宋代不止只有林幼玉壹個女童參加科舉應試,還出現八歲女童吳誌瑞參加科舉應試。《宋會要輯稿》記載:“女童子吳誌瑞令中書復試”。可惜因遭到壹朝臣的堅決反對而沒能如願。吳誌瑞順利通過了初試,已證明她的卓越。這已足可見,宋代女子教育的不凡成就。

王明清《投轄錄》記載宋徽宗在給張子龍介紹對象時說特別強調鄧洵仁之女有文化知經術。宋徽宗說道:“樞密鄧洵仁女甚美且賢,知經術,嘗隨其母入禁中,宮女呼為鄧五經,朕當為卿娶之。”可知宋朝女人不止擅長吟詩做曲而且還知經術。宋人介紹對象時還常誇耀自己的妹妹有文采。

宋代男人往往歌頌贊揚女子有才華。魏泰《臨漢隱居詩話》:“近世婦人多能詩,往往有臻古人者。皆脫灑可喜也。”張邦基《墨莊漫錄》:“皆婦人有才思者,可喜也。”龔明之《中吳紀聞》:“徐稚山侍郎有妹能詩,大不類婦人女子所為。其筆墨畦徑,多出於杜子美,而清平沖淡,蕭然出俗,自成壹家。平生所為賦尤工。有壹文士嘗評之雲:“近世陳去非、呂居仁皆以詩自名,未能遠過也。”劉斧《青瑣高議》:“嬌娘,小字也,姓孫名樞,字於儀。自垂髻時,余見之山陽郡。善歌舞,學詩詞,談論端雅,儼然有君子之風。十六嫁登人解氏,二十為奪其誌,遂居撫淮間。當時名宦,莫不愛賞。”司馬光《蘇主簿夫人墓誌銘》:“婦人柔順足以睦其族,智慧足以齊其家,斯已賢矣。”王安石《壽安縣君王氏墓誌銘》:“夫人好讀書,善為詩。靜專而能謀,勤約以有禮。”陳亮《淩夫人何氏墓碣銘》:“堅母好讀書,知義理。”周必大《益國夫人墓誌銘》:“夫人聰敏高潔,女工、儒業下至書算,無不洞曉。”王十朋《贈少保王公墓誌》:“聰明修整,好讀書,聞古今賢人才士之事業,則聳然慕之,常舉以勉公,且以誨其子。”這些都說明宋代沒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蘇東坡被貶黃州的鄰家壹女議親時則要求對方,“須得讀書如東坡者乃可。”宋代女子也喜歡有才華的男子。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評價宋代的風尚時說,“當時風尚,婦女皆知愛才。”

因為宋代女性更多的還是主內。所以她們的文集往往沒有刻印,許多詩篇、文章都沒留下來。許多宋代才女的詩篇常常支言片語的隱藏在宋人的筆記詩話之中。我曾讀過很多,宋代女子的詩句,可惜有壹些沒有收留下來,先把有幸收藏的拿出壹些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