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生活在水邊的泥洞裏和裂縫裏,夏天出來,11月和12月躲在洞裏。
黃鱔是壹種以動物性食物為主要食物的雜食性魚類。
在自然條件下,主要以小魚、小蝦、貽貝、蝸牛、昆蟲和大型浮遊動物如枝角類、橈足類、輪蟲等為食。,並吞食小青蛙和蝌蚪,有時也吃浮萍、西瓜、絲狀藻類等。人工養殖的黃鱔主要投餵蚯蚓、蠅蛆、小魚小蝦、動物內臟、屠宰下腳料、配合飼料和糠、米、米糠、豆餅、豆腐渣、瓜皮等新鮮飼料,不得投餵腐敗變質的飼料。最好將動物飼料和植物飼料粉碎,然後混合加工成顆粒飼料飼餵。顆粒大小取決於黃鱔的大小,壹般壹口吞下為宜。黃鱔的攝食方式為啜飲,食物不經咀嚼直接吞咽。當遇到較大的食物時,黃鱔常常通過旋轉身體來咬食物。在黃鱔的攝食高峰期,如果飼料不足,黃鱔也會吃比自己小的黃鱔。所以放養時要選擇大小規格相同的鰻魚品種,避免大小混養。
黃鱔對餌料的選擇比較嚴格,長期投餵壹種餌料後很難改變原有的食性。因此,在飼養前期要做好餌料培養,即飼餵來源廣、價格低、供應時間長、肉增重率高的配合飼料。
1食性
黃鱔是壹種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喜歡吃新鮮新鮮的餌料。在自然條件下,主要捕食蚯蚓、蝌蚪、小魚、小蝦、幼蛙、蚱蜢、蠅蛆等水生和陸生昆蟲,也吃枝角類、橈足類等大型浮遊動物。
2.餵養方式
由於視力退化,黃鱔多在夜間活動,主要依靠嗅覺覓食。當食物靠近嘴巴時,嘴巴張開,把食物吸進嘴裏,所以鰻魚吃東西時總是發出“堅定”的聲音。黃鱔以攝食為主,食物不經咀嚼即咽下。遇到大型動物時,它先被咬,通過旋轉身體把食物壹個個咬掉,然後吞下去。黃鱔吃東西很快,吃完後又迅速用尾巴縮回到原來的洞裏。在飼料不足的情況下,黃鱔有同類相食的習性。黃鱔很餓,長時間不吃東西不會死。夏天,活動劇烈時,雖然食量大,但還是餓,但體重會明顯減輕。黃鱔壹旦習慣了某種餌料,就很難改變。
3誘餌的來源
黃鱔喜歡吃的主要是蚯蚓、蠅蛆、黃粉蟲,可以利用零星的小荒地、院子角落和廢棄的溝渠、池塘,施用牲畜糞便,利用屠宰場的下腳料,輔以麩皮、渣滓進行養殖。同時養殖以鰻魚、蚯蚓為主的陸生動物飼料,使蚯蚓、蠅蛆、黃粉蟲的數量占總飼料的60%以上。此外,魚、蝦、螺、蛤、蚌、蝌蚪都可以作為黃鱔的飼料。可用於養殖鯽魚、泥鰍、蟾蜍等。在早春鰻魚塘的空閑時間作為鰻魚活餌;此外,根據當地資源,可收集活飼料,加工後添加蚯蚓或蚯蚓酶作為誘食劑飼餵鰻魚;還可以捕捉大型浮遊動物,如水蚤、輪蟲等,直接扔進鰻魚塘。另外,在鱔魚養殖池上種植壹些瓜類、豆類等植物,既能遮陽降溫,又能滋生昆蟲。鰻魚養殖池上掛黑光燈,引誘蟲池讓鰻魚捕食。除上述飼料來源外,收集畜禽下腳料,如血液、內臟等,洗凈,切碎或絞碎煮熟,投餵黃鱔;從繅絲廠買來蠶蛹,曬幹後扔進鱔魚池餵鱔魚;另外,鰻魚配合飼料也可以餵鰻魚。但這些飼料必須添加引誘劑,鰻魚可以通過逐漸引入食物的方式餵養。
4餌料馴化
新鮮貽貝肉被冷凍並用6 mm模孔絞肉機加工成肉糜。每天下午5:00-7:00將肉末用清水混合均勻撒在鰻池中,投餵量控制在鰻苗總重量的65,438±0%以內。這個攝食量遠低於黃鱔的飽腹感,因此黃鱔始終處於饑餓狀態,便於建立黃鱔種群的集中攝食條件反射。
三天後觀察到鰻鱺正在大力投餵,即定點投餵,壹般每20 m2設4-6個點,連續投餵2天,投餵量仍為鰻鱺苗總重量的1%。這個時候鰻魚基本上3分鐘就能吃完。第六天改為飼餵人工復合餌料。投餵時,人直接分散在指定的投餵區域,投餵量增加到鰻苗總重量的2%。每天下午5:00-7:00分鐘投餵1次,特別註意投餵量要在15分鐘內吃完,提高飼料利用率。
5.黃鼠人工復合餌料的研制
壹般飼料廠生產的飼料不能直接飼餵,必須先配制。65%的黃鱔專用飼料加入35%的鮮貽貝肉(用3-4 mm模孔絞肉機加工),用手或攪拌機充分攪拌成面團,再用3-4 mm模孔絞肉機壓成直徑約3-4 mm、長3-4 cm的軟條狀餌料,稍風幹即可投餵。這樣配制的餌料具有極其理想的投餵效果。在有土的大規模養殖中,餌料系數約為2,在無土、無流水的大規模養殖中,餌料系數僅為2-5。